鲁迅
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阅读记录
鲁迅于我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社会活动者。读鲁迅的传记会看到更丰富的一个人,怕死、舍不得放弃钱财、不原谅,打破不少刻板印象。
最喜欢的还是他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他思想的转变是阅读他的作品必须要了解的。鲁迅的一生充满寻找和矛盾。“愚民”是否可以支撑社会,是他一生思想的矛盾焦点,他的三次逃离也没能真正寻找到答案。
鲁迅的选集多入牛毛,随便挑了一个比较轻的版本,译林出的,不深入研究足够了。
File | 作者 | 类别 | 初发表 | 读完 | 评分 |
---|---|---|---|---|---|
《呐喊》 |
|
短篇 | 1918-1922 | 2024-01 | 10 |
《故事新编》 |
|
短篇 | 1922-1935 | 2024-02 | 8 |
《彷徨》 |
|
短篇 | 1924-1925 | 2024-02 | 10 |
《朝花夕拾 野草》 |
|
散文 | 1926, 1924-1926 | 2024-11 | 8 |
《鲁迅杂文选》 |
|
杂文 | 1918-1936 | 2024-11 | 8 |
《鲁迅作品十五讲》 |
|
作品导读 | 2003 | - | - |
《反抗绝望》 |
|
鲁迅研究 | 1990 | - | |
《无法直面的人生》 |
|
传记 | 1992 | 2024-10 | 8 |
作品年表
小说(3部小说集)
其中:
- 《狂人日记》 1918年
- 《阿Q正传》 1921年
- 《孔乙己》 1919年
- 《祝福》 1920年
杂文(16部杂文集)
- 《热风》1925
- 《华盖集》1926
- 《华盖集续编》1927
- 《坟》1927
-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1928
- 《而已集》1928
- 《三闲集》1932
- 《二心集》1932
- 《伪自由书》1933
- 《南腔北调集》1934
- 《准风月谈》1934
- 《集外集》1935
- 《花边文学》1936
- 《且介亭杂文集》1937
-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
代表作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
散文
个人经历
以下是鲁迅的人生经历年表:
1881-1898 在绍兴
- 1881年(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 1886年(六岁):是年入塾,从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 1892年(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 1893年(十三岁):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
- 1896年(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 1898年(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898-1912 在南京、日本、绍兴
- 1899年(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
- 1901年(二十一岁):十二月,矿路学堂毕业。
- 1902年(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 1904年(二十四岁):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 1906年(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 1911年(三十一岁):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 1912年(三十二岁):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1912-1927 在北京、厦门、广州
- 1912年(三十二岁):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 1917年(三十七岁):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 1918年(三十八岁):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 1920年(四十岁):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 1926年(四十六岁):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 1927年(四十七岁):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1936 在上海
- 1927年(四十七岁):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 1936年(五十六岁):十月十九日,病逝于大陆新邨九号寓所。
评价
鲁迅是中国最早用西式新体写小说的人,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一生最后的六年中,他是左翼报刊读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从他于1936年逝世以后,他的声誉越来越神话化了。他死后不久,二十大本的《鲁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关鲁迅的著作大批出笼:回忆录、传记、关于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以及在过去二十年间,报章杂志上所刊载的纪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文章。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没有人享此殊荣。
这种殊荣当然是中共的制造品。当然,在中共把他捧为英雄以前,鲁迅已经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没有他本人的声望作基础,中共也不必费力捏造出如此一个神话。
……鲁迅的最佳小说都收集在两本集子里:第一集《呐喊》和第二集《彷徨》。在他的最佳小说中,他只探病而不诊治,这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的极高崇敬,使他只把赤裸裸的现实表达出来而不掺杂已见。
……在《药》的结尾,这幕凄凉的景象,配以乌鸦的戏剧讽刺性,可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呐喊》集中的最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也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然而就它的艺术价值而论,这篇小说显然受到过誉。《阿Q正传》轰动中国文坛,主要是因为中国读者在阿Q身上发现了中华民族的病态。
……《彷徨》就总体而论比《呐喊》更好,但是由于它主要的气氛是悲观沮丧的,所以并没有受到更热烈的好评。然而作者自己是知道它的优点的。
……《故事新编》的浅薄与零乱显示出一个杰出的(虽然路子狭小的)小说家可悲的没落。由于鲁迅怕探索自己的心灵,怕自己流露出对中国的悲观和阴沉的看法,所以,他只能压制自己深藏的感情,来做政治讽刺的工作。
……鲁迅的杂文非常有娱乐性,但是因为他基本的观点不多,即使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他15本杂文给人的总印象是搬弄是非、啰啰唆唆。大体上说来,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与创造社论战的时候),鲁迅已开始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文艺的日文书籍。无论从哪方面看来,这些书籍对他的性格和思想的影响极为微小。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