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三都》
- 隳三都,周思成,山西人民出版社,读完:2024-10,评分:8/10
短评
蒙古灭金围城史,是比较少见的题材,虽然皇帝一路逃窜,但战争场面明显比北宋灭国时要凶猛的多,大部分皇室的下场都很惨但能被记录的下来的却寥寥。
本书与《崖山》《汴京之围》一起看更有意思,而且作者是科班,对史料的把握要好于这两本。
蔡州沦陷是本书的结束,是《崖山》的开始;《汴京之围》是金的发迹,本书是金的灭亡。三部又都是王朝覆灭史,也是多元民族视角,读后对辽宋金元交际的关键历史时期能得到较完整的体会。
笔记
简介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楔子 一段“崖山”之前的故事
宣宗为了躲避蒙古兵锋,迁都南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贞祐南渡”,这是金朝加速崩溃的历史性转折点。
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主要是在那个近乎“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的动乱年代中,中都、南京、蔡州这三座都城及其居民的遭遇,还有影响他们命运的最重要事件。
上篇
完颜亮读《晋书》,不但崇拜统一北方的氐族君主苻坚,还打算完成苻坚未竟的大业——统一南北。他亲率三十二总管打算渡江南征,为乱军所杀,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顾恺之名画《女史箴图》,图卷后幅题有一首瘦金体的《女史箴》。一些著名的明清画谱如《石渠宝笈》都误以为是宋徽宗的手书。经过学者仔细辨识,根据“恭”字缺笔(避允恭的讳)和“群玉中秘”印鉴,才确认这是出自金章宗之手。除了《女史箴图》,金章宗还搜集了大量的法书名画,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怀素《自叙帖》、顾恺之《洛神赋图》等。他在字画上题签也仿照宋徽宗,用“磁蓝纸、泥金字”,而且有七方收藏印章,称为“明昌七玺”。
英国哲人穆勒(J.S.Mill)认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都是快乐的最大化,而快乐有质量之差,学会欣赏和享受高质量快乐的人,很难放弃并转而追求低等快乐。
第二章 防秋
为了不让蒙古诸部形成威胁,金世宗下令“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这种攻势防御战略,称为“灭丁”。
于是,金朝启动了恐怕是秦朝“万里长城”之后最宏大的一项边境筑垒工程——金界壕,也称金长城。
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想到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中世纪以来西欧发展出了轰塌城墙的火炮,而中国的火器仍然是以杀伤人员为主?他的答案居然很简单:因为中国的城墙太厚,与西欧城堡完全不在同一级别上。中世纪欧洲的城堡,幕墙厚度绝少超过十米。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任何火炮也轰不开十多米厚的中国城墙。
古代至中世纪的中西方战术,基本都是三板斧及其不同组合:翻越城墙,径直穿透城墙,挖掘地下坑道。一旦这三板斧都不管用,就只好靠长期围困饿死渴死守军。
第三章 焦土
在某个非正式场合,成吉思汗透露过,男子汉一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战胜敌人,“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美貌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
游牧人的原始观念中,对旷野厮杀,天然感到亲切;对攻城,则是本能地反感厌恶。
第三策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恐怖心理战术——向敌人广泛宣传“城拔必屠”或“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的政策。换句话说,蒙古军攻城,守方如果进行武力抵抗,“矢石一发,则杀无赦”。
第四章 敌袭
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百年兵力”,都“销折溃散殆尽”。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第五章 惊变
第六章 抉择
下篇
忠孝军人数不多,起初也就一万上下。但是,这支军队的兵源,属于非正常兵源:全军官兵,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大河以北的“归正人”。所谓归正人,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种种缘故身陷敌营,后来弃暗投明的人。这些人的来历其实五花八门,“皆回纥、乃蛮、羌浑部落,及中原人被掠、避罪而来归者”。
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所生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俱是人中之龙。四人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称为“四曲律”。曲律(kulug),意为骏马、豪杰。
第八章 三峰
正大八九年之交的蒙古南下攻金之战,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蒙古军的行动,是“间接路线战略”(侧翼奇袭)的典型成功案例。中路军先攻关——河防线,牵制金军主力;西路军迂回奔袭,调动金军主力千里南下。西路军伺机决战,中路军伺机渡河,再会同西路军,与疲于奔命的金军决战河南腹地。战役进程,大体按照蒙古人的设想进行。
第九章 困兽
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十七日,三峰山之战的次日,蒙古三路大军正式会师。窝阔台汗在众多宗王、万户和千户的簇拥下,视察了血污没膝的战场。他笑着对拖雷说:“微汝,不能致此捷也!”某宗王说:“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指他拥立大汗)! ”拖雷也赶紧说:“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大家纷纷赞叹他的谦逊。过不了多久,在场的人再回想这番富有深意的对话,也许会不寒而栗。
有人说,速不台“身经六十五战,灭国三十二”,让西方人真切地体会到,亚洲也诞生了毫不逊于恺撒和亚历山大的名将。
现代历史学家综合种种迹象认为,事实是:拖雷先有争夺汗位之嫌,又不待与大汗会合,立下歼灭金军主力的大功;窝阔台汗为消除隐患,装病下毒,谋害了拖雷。看来,那句“微汝,不能致此捷也”,暗藏着深深的忌惮。
蒙古宫廷内部,窝阔台系和拖雷系、拖雷系各分支之间兄弟阋墙、党同伐异,几乎无休无止,最终导致这个欧亚大帝国加速分裂、昙花一现。
《金史》夸张地记载,城内外“死者以百万计”,南京城的防御也渐渐显露不支。四月头七天刚过,大家都预感,蒙古军再这般“攻三日不解,城将隳”。
第十章 人心
第十一章 覆巢
归德,与宋朝的历史渊源颇深:它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领归德节度使”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的发迹之地,在北宋升为南京应天府;靖康之变后,南宋高宗赵构也在这里登基,观望形势。到了金代,归德只是河南的一座散府,今人罕闻其名。不过,归德的府治所在的县城,在历史上却是如雷贯耳——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就发生在此处。
金哀宗就做好了殉国的准备。他对近侍倾诉: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过了一会,他又自言自语: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
张柔将军和他的救命恩人孟珙将军,在城门口脱下头盔,握手,举起马鞭道别。二人未必料得到,下次在河南战场上邂逅,他们将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尾声:又见黄河渡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作品,似乎都不如黑泽明电影《蜘蛛巢城》片头的哀歌,更适合作为本书的结语: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都永不变改……
参考文献
后记
国内的学术类或普及类历史写作,一向极少涉足围城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在明清以前,就有许多场惊心动魄的城池攻防战:悬瓠、玉璧、台城、太原、睢阳、开封、德安、襄阳……其中一些要塞还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惨烈围攻。可惜,关于这些围城战争,留下来的记载相对稀少,对于大量的关键细节往往语焉不详。难怪有汉学家觉得,中西方对待这个历史题材的态度,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传颂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的事迹)开始就分道扬镳了。十四世纪以前,围攻(siege)从来是地中海和近东世界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形态。进入火药时代后,基督教国家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仍然打过好几次精彩的要塞攻防战役。
《隳三都》这本书,笔者的写作体验和写《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很不一样。最大的差异源于客观的研究基础:写忽必烈东征日本,史料不多,但有大量的先行研究可以依傍。光是日本学者关于“蒙古袭来”的论著,就堪以汗牛充栋来形容。相反,写蒙古灭金,史料相对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