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
- 荷马,芭芭拉·格拉左西,中信出版社,读完:2024-12,评分:7/10
短评
牛津通识读本从来不是给入门者准备的,作者风格比较多元,叙述手法西化,有一定阅读门槛。
这本跟传记关系不大,可以看成荷马导读。作者介绍了荷马研究中的几个切片,因为篇幅所限,有些讲的不一定很清楚。第二章荷马程式一度是现代荷马研究的热门问题,值得了解一下,是说史诗使用了较多“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如:闪耀的阿基琉斯、捷足的阿基琉斯、玫瑰色手指的黎明等),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诗歌创作的格律需求。类似的格律创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存在(中国古诗词也很典型)。
笔记
前言
怀抱着对这位自己读不懂的作家的复杂情感,彼特拉克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思想运动:重读古希腊文学,由此塑造了文艺复兴,或者说塑造了古代的“重生”。他对荷马的表白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象征之一。
第一章 寻找荷马:争议与美学的交织
第二章 文本线索:荷马程式
帕里证明了荷马史诗和南斯拉夫史诗的“程式化经济”原则:在每个传统中,往往有一个程式对应一个特定的格律需求。如果某位古希腊歌手需要填两个节拍,他一定会说“闪耀的阿基琉斯”,而没有其他相同长度的程式可用。帕里对程式系统进行了许多详细的分析,展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法格中如何变化,以及如何涵盖不同数量的音节。他认为,这些系统经过一代代人的磨砺,为演出现场迅速而准确地构筑诗行提供了方法。
荷马史诗的希腊语是多种不同方言的人工混合体,它异常丰富,从未被任何现实生活中的社群使用,而是为了以六步格的节奏歌颂神和人的事迹而发展起来。
总的来说,这些形式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以六步格的节奏创作诗歌提供有效的节律选择。它们作为一套完善的程式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
显著的伊奥尼亚色彩和不可忽视的伊欧里斯痕迹准确地指向了古代传说中荷马可能生活的地区:土耳其西部的海岸和邻近的古希腊岛屿。
语言学分析还有助于确定《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创作的年代,至少可与归于荷马的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这两部史诗看起来不仅篇幅最长且最受推崇,从语言学角度看,也是最古老的。其他诗歌显示了更多的新形式,表明它们是后来创作的,
第三章 史料线索:英雄世界的真实性
即使《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可能有一些迈锡尼语言和文化的痕迹,这两部史诗肯定也创作于黑暗时代之后。史诗中提及例如神殿和神像的物质环境、叙事艺术,还有从色雷斯延伸到腓尼基和埃及的世界知识,都是公元前8世纪末或公元前7世纪初之前没有出现的。这就得出了一个年代下限:史诗的创作时间不可能比公元前700年早太多。更棘手的是,诗歌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要比这早得多。
第四章 诗中的诗人:谁是真正的创作者?
第五章 阿基琉斯的愤怒:跨越历史的比较
第六章 特洛伊之歌:丰富的口头诗学文化
第七章 赫克托尔之殇:直面最深的恐惧
第八章 足智多谋的人:主题的普遍意义
第九章 女人与妖魔:女性角色的存在感
塞壬深知,知识是一种快乐:她许诺唱给奥德修斯一部《伊利亚特》,称这将带给他启示和欢乐。
第十章 地府之旅:欺骗死亡的尝试
还有普里莫·莱维讲述他被遣送至地狱般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后从那里返回的故事。莱维的《如果这是一个人》中有一段“尤利西斯之歌”,描述他拉着小车穿过集中营时,迫切需要记住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诗行。这种强烈的欲望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首要任务——寻找食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们生来不是要像野兽一样活着,而要追求卓越与知识”。除了深刻的内涵,莱维在负重前行时更渴望诗歌的韵律。在莱维的回忆录中,但丁式的尤利西斯逐渐变成荷马史诗的奥德修斯,尤其是他本人坚持认为,要想逃出奥斯威辛集中营,不能少了诡诈。莱维在《休战》里描述自己的回家之路,无论是语气还是具体的细节都充满了《奥德赛》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