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
- 祖宗之法,邓小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读完:2024-10,评分:10/10
短评
宋史必读,难度略高(可跳过大部分古文和论证部分),结论知名到每位宋史研究者都会背诵。
本书主要内容:
- 赵宋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至真宗至仁宗前期,以固定的表达方式由帝王和士大夫共同提出,将其神圣化,并奉之为治国理事的基准。对“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宋代之前未见。
-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强调了对各类事务的预见性和规范性,旨在通过制度建设来减少潜在风险,是在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大背景下的持续摸索与尝试,也是伴随士大夫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的必然选择。
- 宋代以来士大夫的治家之法逐步演变成统一的形式,对于帝王,“家法”与“国法”更是混溶为一体。至此,儒家伦理完成了从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和个人伦理规约的转变,国家意志最终变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意志。
- 任何制度都是权力工具,“祖宗之法”做为制度同样存在正反两面,一方面是士大夫们稳固位置的精神武器,但也成为另一批精英的束缚。
祖宗之法看似稳固,其实没过多久,到神宗变法时就被质疑,到了南宋更被消磨的只剩框架。但宋儒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至南宋新儒家达到顶峰。是否遵从祖宗之法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谁才是祖宗成了新的话题(个人想法,最后一句或许不对)。
笔记
序引:问题的提出
一、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
二、关于宋代的“祖宗之法”
三、关于本书的基本内容
赵宋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来初政治的中心内容;把这一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将其明确称之为“祖宗典故”“祖宗之法”,并且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桌,则始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前期。因此,本书所包括的主要时间段,大致是从赵宋开国到仁宗前期,亦即自10世纪中叶到11世纪前期。这里值得考察的,实际上是两个相互交错的过程:一是赵宋的“祖宗”们实际上如何讲,怎样做;二是“祖宗之法”(“祖宗家法”)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方式被北宋真、仁以来的帝王与士大夫们提出,继而被不断发挥阐释的过程。
本书希望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问的关系。讨论将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赵宋“祖宗朝”的政治举措及其倾向。被认定为祖宗“垂范立制”的内容,例如王朝的开国基调,统治中枢的基本政治格局,宋初的文武关系,宋代的士大夫政治等等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
——“祖宗之法”的提出及其被崇奉的过程。真宗、仁宗朝被公认是士大夫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赵宋的“祖宗之法”是如何被概括提炼出来的?
——“祖宗”形象的塑造与“祖宗之法”的神圣化。出于因应时政、增重权威的需要,赵宋的“祖宗”与“祖宗之法”,始终经历着不断再塑造、再诠释的过程。我们有必要撷取典型个案予以分析。
——宋代士大夫往往将形形色色的事件是非、制度因革、人物评判纳入到“祖宗之法”的框架中来认识,其深层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注意。
宋初政治领袖们对于任官制度的贡献,与其说是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制度,不如说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对于二百年间不断变更的任官制度加以整理、改造;而且,当时的设官分职,决非先规划出蓝图,再广泛推行,恰好相反,是在“摸着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陆续完成了这样一套体制。
第一章 家法与国法的混溶——“祖宗”与“祖宗家法”
一、“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两汉时期对于“祖宗”的尊崇
二、“祖宗之法,期于慎守”:唐、五代时期对于“祖宗成规”的强调
三、“祖宗法度,乃是家法”:“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
在宋人心目中,“祖宗”的举措施为及其原则被认定为“祖宗之法”,被奉扬为一个朝代神圣的政治号召。大到朝廷决策的理论依据,小到任用官员、确定则例……凡事举述“祖宗家法”,成为赵宋突出的历史现象。对于“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从赵宋统治稳定之后,士大夫治家之法的严整与否,日渐进入人们视野。成文的家范、家训、家规频频出现,成为建立并维护民间社会家族秩序的准则。确立这类“世世守之”的规式,目的在于“为私门久远之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注重秩序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士大夫家族的家法,事实上已经走出了私门,不仅广泛弥散于民间社会,也成为朝廷关注的对象,君臣们在朝廷之上时而有所议论。
两宋时期,“能守家法”或“家法不正”,往往成为官员受推荐或被弹劾的因由。
“祖宗家法”(“陛下家法”、“祖宗法”)的提法在仁宗朝正式出现,并在日后凝固为一成说。这一方面与北宋前中期统治者及士人阶层对于家法的普遍重视有关;同时,也与士人“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传家精神的重新确立有关。
家法最初是指研究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是一种根据家学传统讲述的经学解释文本和解释传统。家法在魏晋隋唐时代成为士族的礼法门风,士族的伦理行为和礼仪规范被推定为家法。魏晋隋唐士族的家法原本是具有个性化的,士族家各有各的家法,但是随着儒家经典文本及其解释的规范化,随着士族家法的文本化,社会上有整齐家法、规范吉凶礼仪的呼声和要求。于是,家法仪范的统一化成为历史的趋势。正是通过这样的演变,儒家伦理完成了从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和个人伦理规约的转变,国家的意志最终变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意志。
综上所述,治家意义上的“家法”,本是一种基于亲缘关系之上的约束;而将帝王之家的“家法”扩大,乃至与“国法”混溶为一体,则反映出国家政治内在的宗法性。“祖宗家法”提法的出现,一方面,使现世的法度笼罩在宗族秩序乃至道德伦理的体系之下具有了双重的权威;也使“祖宗”的意旨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使其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并因而在现世获得了“永生”。另一方面,这一说法又将已经进人彼界的“祖宗”与用以处置世俗政务的“法度”固定联系起来,从而使“祖宗”不再是“高处不胜寒”的神灵,在拉近了距离、保存了亲切感的同时,也降低了祖宗们的超越度与凌驾度。
第二章 走出五代——十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
赵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成功者;再没有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发生。这种状况不仅与宋朝开国之后的一系列政治措置有关,也与它所承袭的五代时期的政治积累直接相关。
一、五代宋初统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
二、走向再造: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三、导向的确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第三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
一、“变家为国”: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波折中的调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枢
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
赵宋的“祖宗之法”,主要是一套处理内政的原则。就其形成过程而言,太宗所起的作用觉不亚于太祖。
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汉书·礼乐志》,其字面意思是:对于大事要有明确的规定(制),而对于小事则要有周密的防范(防)。这个成语强调了在管理和治理中,无论是重大事务还是细微之处,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确保万无一失。
该成语体现了一种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强调了对各类事务的预见性和规范性,旨在通过制度建设来减少潜在风险和问题的发生。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及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在宋代的治国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具体解释:
事:指大事、重要事务。
制:指制定规章制度。
曲:指小事、细节。
防:指防范、预防措施。
第四章 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真宗朝的过渡
一、“祖宗法制具在”与“务行故事”
真宗朝是北宋许多制度的定型期。此前,君主个人的影响明显突出,同时也经历着走向制度化的过程;此后,士大夫的作用愈益显现出来,各项制度陆续成形。在真宗朝,援引祖宗故事处断事务的原则逐渐确立起来。
二、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
三、“务行故事”原则的确立
第五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仁宗朝前期
一、“祖宗法不可坏”
自赵匡胤“变家为国”到仁宗亲政时,大宋王朝已经走过了七八十年的历程。赵宋的“家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总结逐渐凸显出来。“家法”一说所反映的,是一种通贯“家”、“国的社会政治秩序,是“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这样一种自内向外延展、内外连贯的理想结构。在这一格局之中,帝王的正家之法与国家的根本性法度混溶起来。
二、故事、《圣政》与《宝训》
三、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
所谓“士大夫政治”,是指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形态。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到了 11 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宋代的士大夫政治是士大夫阶层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通过其行动创就的结果,而不是通过法律条文、政令规章自上而下的既有规范得来。
今天所见这段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原始记载,来自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初三日,本是朝廷上已假日,因内外诸事而忧心忡忡的宋神宗,召集两府执政官员议论用兵、交子、保甲等事,参加者有宰相王安石、枢密使文彦博以及参知政事冯京和枢密副使吴充等人。讨论很快切入到朝廷近些年来的“更张”问题,并且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听到将“朝廷”与“州县奉行之吏”区别开来的说法,神宗颔首表示同意。这时,文彦博点明了他与冯、吴等人意见的关键之处:
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追问: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答道: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神宗颇有几分不悦:
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有两种侧重点不同的理解。
其一,“士大夫”与“百姓”之间存在着利益区别。
其二,通常的理解: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通过士大夫治理天下。
“祖宗之法”(“祖宗法”、“祖宗家法”)一经在朝廷正式提出,其双刃剑的性质即迅速显露出来。一方面参预塑就“祖宗之法”的士大夫们在政坛上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寻得了利便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本是精英共同杰作的“祖宗之法”,却又转而束缚了相当一批精英人物的头脑。
第六章 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一、“法祖宗”与“不足法”:北宋中后期的朝政风波
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三、附谈“祖宗之法”的诠释与“祖宗”形象的塑造:从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祖宗家法”的影响,一直维持到南宋灭亡之时。表面上看,直至南宋中后期,朝廷君臣对于“祖宗家法”仍然奉行不辍,而实际上,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已经日益消磨。“祖宗”留传下的规矩仍在,朝廷对其特定条件下的合理精神却缺乏自觉,更谈不上突破与发展;对其具体规定,时时称善,现实中却以虚应故事而我行我素为多。
结语: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
一、“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
二、虚实之间:再谈“说法”与“做法”
尊崇“祖宗之法”,是宋代政治的突出特征。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赵宋“祖宗之法”的理解,事实上不可能逐一凿实,而只能从其总体精神上予以把握。在宋代,恪守“祖宗之法并不仅止是一种政治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在所谓“祖宗之法”层层复复、高度包容的内容之中,倾注着当时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热情,体现着一代代人对于时代责任所特有的认识与追求,也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也是酿就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说,对于“祖宗之法”的分析,是我们理解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中叶帝国政治特殊性质的主要线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