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景观》
短评
人文主义地理学论著中的第3本,延续了他在《恋地情结》和《空间与地方》中的部分观点(如对荒野、森林的感受),并把视角聚焦在人类对恐惧的感受和心智构建上。这不是恐惧的历史或哲学思辨,而是人类对恐惧环境的心理状态,这种对自然的警觉或焦虑的感受更是经验性的。
大部分内容一看便知,“中世纪的恐惧”这章收获较多。主要包括:
- 对超自然的想象:早死、传染病和暴力赋予中世纪生活既刺激又压抑的特质,天使和魔鬼代表的超自然与当时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在解决社会冲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对实体的贬低:中世纪神学家看来,形体并非存在的标准,而是创造量尺上的劣等品,它们远离上帝,无法与其沟通。无形的“圣体”远比有形的人体“真实”。实际呈现的东西比想象的东西的本体论地位远比现在低。
- 对生命的理解:中世纪的思想中,生命是存在的本质特征,不仅石头、水和火有生命,树和天使一样有生命。所有的创造物都是活的。
- 人与动物的地位:中世纪思想无法断定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动物经常不被认为是较低等的分类,而是扮演超自然或与人类一样拥有感性的角色。
- 视觉的功能:在中世纪,“视力”的求生功能远比不上其哲学洞察力。“视力”是理解的工具,用以看透表面现实,洞悉终极意义。没有什么东西会是其表面看上去的样子,颜色具有符号象征价值,社会等级与宗教含意相连,自然则会显露神灵。
笔记
中文版导言
除段先生外,另一位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的著作也多被翻译为中文。段先生与哈维二人的治学共同点是:高产且致力于探索地理学的分析逻辑。前者探索了人文主义地理分析方法,后者探索了结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质疑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学者中有些很有学术影响力,如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约翰斯顿(Ron J. Johnston),他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将个人的独特性提升到“不合理”的地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奎尔克(Leonard Guelke)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基于现象学而强调的个人感悟是无法被验证的,因此人文主义地理学是艺术,他的言外之意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逻辑不是科学。
第一章 导言
什么是恐惧?它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有两种类型的紧张清晰可辨:一种是警觉,一种是焦虑。
“景观”一词,它既是一种心智的构建物,也是一种自然的、可测量的实体。“恐惧景观”既指无形的心理状态,也指有形的环境。
因而,我们需要从个体角度和群体角度去理解恐惧景观,将其放回历史背景中。
人性中有一种不合情理的性格特征,即在危险并非马上降临的情况下,人们并不会感到事态有多残酷和荒诞,例如人们在绞刑台前吃饭,
第二章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恐惧
将童年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成长阶段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典型(具体时间不会早于17世纪),但在西方及世界的其他地方,更常见的情形则是认为孩子是有缺陷的小成年人。
在神话和儿童故事中,温血动物和毛茸茸的野兽,不论多凶猛,都会让人赞赏,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则毫无吸引力。
第三章 未定型的孩子
在许多社会中,杀婴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做法。直到4世纪,在希腊和罗马,既没有法律也没有民众认为杀婴是错误的。古代作家可以公开赞许这一行为。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认为,期望“让我亲爱的孩子都活下来”就跟“让所有人都赞扬我所做的事情”一样不合情理。蒙田冷静地写道:“我的两三个孩子都夭折了,但我既不感到遗憾,也没有巨大的哀痛。”
第四章 没有恐惧的社会
当今西方社会的人们感到紧张和苦恼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时间的敏感。
第五章 对自然的恐惧:伟大的猎手与拓荒的农民
从我们了解的原始人觅食的情况来看,原始人过着一种没有冲突、生存压力不大的生活是可能的。
第六章 自然灾害与饥荒
古代文明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是人们对宇宙始终缺乏信心。
在远古人的心灵中,一个主要恐惧就是担心宇宙自身可能会突然崩塌。如果不用仪式和祭祀(包括人牲)来维持,就连自然的大循环周期也可能会失序。
第七章 中世纪的恐惧
中世纪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感基调,自有其客观原因。早死、传染病和暴力,它们赋予生活一种既刺激又压抑的特质。
超自然与中世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使与魔鬼在人们的生活中共同占有一席之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强烈的超自然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解决社会冲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信天使、魔鬼与灵魂,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心理。
进入12世纪,有迹象表明人们不再把虚假的空想世界当真。在神学领域,神学家越来越担心人们把超自然事件与超自然秩序区分开 。
在现代人看来,“形体”是真实的,实际呈现出的东西要比想象的东西具有较高的本体论地位。而在中世纪神学家看来,形体并非存在的标准,而是创造量尺上的劣等品,它们远离上帝,无法与其沟通。无形的“圣体”远比有形的人体“真实”。
在现代人眼里,“生命”可以定义为有感知力和繁殖力。而在中世纪的思想中,生命是存在的本质特征,不仅石头、水和火有生命,树和天使一样有生命。因而,所有的创造物都是活的。
最后,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类视觉天赋,这在过去与在今天一样有价值,但其原因有所不同。我们认为“视力”是宝贵的,是因为它能使我们在世界上更有信心地生活和行动。而在中世纪学者看来,“视力”的求生功能远比不上其哲学洞察力。“视力”是理解的工具:有了它,人才能看透表面现实,洞悉终极意义。对中世纪学者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会是其表面看上去的样子。颜色具有符号象征价值,社会等级与宗教含意相连,自然则会显露神灵。
“荒野”(wilderness)一词的词根对我们不无启发意义:形容词“野”(wild)来自“不听使唤”(willed),déor是古英语中的“动物”。因而,荒野就是野生动物主导的领域,人类难以控制。
耕地周围的森林看上去非常陌生,是一个可能藏有危险陌生人的地方。[注意,“森林”(forest)和“外国人”(foreigner)有相同的词源foranus,意思是“位于外面”。]森林像迷宫,穿行其中的旅客是在冒险。从字面上来说,路过的人可能会迷路,但“迷失”一词也有“道德丧失”和“行为混乱”之意。森林里聚满了“野兽、强盗、女巫和魔鬼”等不法之徒。
中世纪思想无法断定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动物是否属于一种比较低等的分类,或者它们是否也拥有某些人类的力量和感性呢?显然,鸟没有灵魂可言,但是灵魂可以化身为鸟。动物可能会因不虔诚而受到惩罚,比如飞入圣杯而死的苍蝇。但它们也可以向圣徒求救,比如,一只鸟被鹰抓住,它向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Saint Thomas of Canterbury)求救,结果奇迹般地获救了。
第八章 对疾病的恐惧
第九章 对人性的恐惧——女巫
第十章 对人性的恐惧——鬼
美国看起来可能是世界上最不会接受鬼魅的国家。它不相信过去具有神圣性。在美国的宗教中,祖先崇拜毫无地位可言。
第十一章 乡村的暴力与恐惧
第十二章 城市里的恐惧
第十三章 公开羞辱和行刑
恐惧景观是被有意创造出来的,因为当权者逐渐相信,痛苦和死亡的处罚必须公开执行,这样它才会对潜在的反叛者和罪犯起到威慑作用。
第十四章 流放和监禁
第十五章 开放的圆圈
我们既在寻找安全,又对外面充满好奇:不仅人是这样,所有的高等动物都是这样。“安全”(security)和“好奇”(curiousity)有一个共同的拉丁文词根cura,意思是“忧虑、关心、卫生保健和治疗”。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我们会得到照顾,什么都不用担心。但是我们从来也不会完全没有一点担心,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奇。
第十六章 过去和现在的恐惧
觉得现今时代变化太快是一种错觉。有两个因素促使我们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比过去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一个因素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极其遥远的时空或是在很久以前的人则不会有这种感觉:单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就足以产生一种稳定不变的幻觉。另一个因素是时代自我中心主义(chronocentrism),即我们会夸耀我们所处时代的活力和进步,认为过去的时代循环往复,其中并未出现真正的新事物。
在私人和个体层面,不受传统束缚的批判性心灵,揭开了曾给予现代人安慰的许多信仰的真面目。人是脆弱的、易碎的,他们在地球上的逗留受到偶然性的支配。默多克说过,事故,而不是苦难,是对“我们终有一死”最地道的提醒物。它们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的偶然性。
我们知道将世事看得清晰透彻是有回报的,但其代价则是有可能陷入绝望。不过,这正是人类的悖谬之处:拒绝被假象所安慰,也可能成为慰藉和力量的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