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笔记
导读
1950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指控美国国务院部分职工是共产党员;联邦调查局随后掀起一股大肆迫害信仰或认同社会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狂潮,当年的媒体将这种白色恐怖称为麦卡锡主义。
这次判决成为一个经典判例(检方控诉菲林格蒂出版淫秽读物《号叫》罪名不成立),改变了美国图书因为含有色情内容遭禁的命运,比如原本只能在巴黎印行的《洛丽塔》翌年即得以在纽约出版。
正如阿道司·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曾经指出的,绝大多数俗世男女的生活即便并非十分痛苦,也是极其无聊、穷困和窘迫的,所以人类一直有逃避现实的冲动,渴望超越自身的境况,哪怕这种超越很短暂;宗教艺术、节日欢庆、跳舞听歌等,无不服务于这种冲动,吸毒亦是如此。
凯鲁亚克给书中每个人取了假名,给自己起名萨尔瓦多·帕拉代斯,尼尔·卡萨迪变成狄恩·莫里亚蒂,威廉·巴洛兹化为老牛李,由于《号叫》审判名满天下的艾伦·金斯堡,在小说里改称卡洛·马克思。
舆论的恶意让凯鲁亚克十分郁闷,他渐渐淡出了公共生活,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兄长杰拉德9岁夭折,作为家中独子,凯鲁亚克自幼极受母亲宠爱,长大又靠在鞋厂打工的母亲供养多年,所以变得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妈宝男”。
3
我醒来已是红日西斜时分,那是我人生中很特殊的时刻,是最奇怪的刹那,当时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离家万里,因长途跋涉而身心俱疲,身处一个以前没见过的廉价酒店房间,听着外面嘶嘶的蒸汽声、酒店老木头的吱嘎响、楼上的脚步声,我听着所有这些悲伤的声音,望着开裂的高高的天花板,真的不知道我是谁,这种奇怪的感觉持续了大约十五秒。我倒没有害怕,我只是别人,某个陌生人,我的一生是恍惚的一生,是孤魂野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