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入门》
- 《〈新约〉入门》,卢克·提摩太·约翰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读完:2022-08,评分:6/10
短评
有点生涩,外国人写的通识门槛都不低。
笔记
同系列:《〈旧约〉入门》
第一章 步入《新约》的世界
《新约》的宗教性还在于其内容。对于终极力量的体验、与这种体验相关的信念,还有基于这些体验和信念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新约》的独特主题。《新约》所描述的世界热烈而充满张力,却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特性贯穿始终。
第二章 《新约》与历史
对于《新约》的历史背景,人们则有着更为一致的看法。基督教及其最早作品所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有充分历史证据的。
第三章 耶稣复活了?!
用于描述这种转变的词语——拯救、赎回与和好——全都不是指向对未来的希望,而是指向当下的现实。信徒们现在的生存状态是平安、和好与喜乐。他们拥有了信、望、爱,并从行为上表现出来。
第四章 解释的过程
但正是这些关乎基督复活、被高举并通过圣灵临在的宗教体验和信念,给人的理解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使得最初的基督徒开始了一个解释的过程——于是便有了《新约》。
四卷正典福音书中,从最后的晚餐到耶稣被埋葬的部分被称为“受难叙事”,它们存在着一些独特之处。福音书其他部分的叙述是片段式的,这部分则冗长得不成比例。其他部分并不关注时间、地点方面的细节,但这部分则在时间、地点上详尽而连贯。四卷福音书中,这些章节的一致程度最高。
第五章 文学形式
公元70年前后的几起事件共同激发了福音书的创作。与罗马的战争使犹太人中的弥赛亚主义者与非弥赛亚主义者关系恶化,让基督教愈发成为外邦人的宗教。这场战争也使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会瓦解。耶稣传道的亲眼见证者也都行将就木。从口头传播到书写的转变正是为了防止耶稣言行失去犹太教根基(并因此丧失其全部意义)。
跟其他写历史人物的古代叙事作品相比,福音书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们产生于轰轰烈烈的宗教运动,而非简单的文学冲动。信仰的视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复活的视角,贯穿于对耶稣其人的叙述中:作者与读者都认为这位过去的人物仍存在于他们中间。
《新约》中的书信、叙事和异象写作在很多方面都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学和修辞传统。但它们也表明这些传统是如何被夸大并重塑,从而促使《新约》作者进行创作的。
第六章 同观福音
《马太福音》的成形表明它创作于这样一种对抗的环境中:一派尊耶稣为夫子、为主,另一派则遵守摩西律法和法利赛人的阐释。《马可福音》牢牢聚焦在门徒身上,《马太福音》则将门徒身份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放在教会通过与正统犹太教的对抗努力自我定位的过程中。
因而,《使徒行传》是理解整部叙事的钥匙。路加把耶稣的故事带出了巴勒斯坦,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使徒行传》1:8),同时,他也把福音书的体裁扩展到了历史记叙。在《新约》作品中,“路加–行传”最有可能被完全视作希腊化时期的文学产物。
路加在建构故事时使用的文学手段有两个尤其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地理位置的文学运用。《路加福音》中的耶稣故事,是在不断地朝向耶路撒冷前进。通过精心加工原始材料,路加一再强调这点(例如,见4:1—12;9:31,51—56)。相比之下,《使徒行传》的叙事则是要走出耶路撒冷(正如耶稣在《使徒行传》1:8的预言),前往犹太和撒玛利亚(《使徒行传》8),然后到世界的尽头(即罗马,13—28)。
路加第二个文学上的关注点是预言。就像马可使用了启示的象征、马太使用了法利赛派犹太教的象征一样,路加也使用了跟预言有关的《圣经》意象。路加也像马太一样断言,弥撒亚传教期间以及教会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应验”古代先知的预言,只是没有那么机械而已。预言也是《路加福音》叙事频频使用的文学手法。
这个两次差遣、两次弃绝的故事,正好暗合路加创作两卷书的模式。
第七章 保罗及其书信
使徒保罗是基督教运动中出现的最引人注目、最有原创性的人物(仅次于耶稣)。保罗具有突出重要性的原因很明显。他是小亚细亚和希腊两地所有教会的建立者。
二元论贯穿保罗思想的始终,这种二元论是道德上的,而不是宇宙论上的:例如,“灵”与“肉”之间的对比不是身体与灵魂的分裂,而是无私与自私的差别(《加拉太书》5:16—26)。他的书信中出现的其他二元对立包括:死与活(《罗马书》6:1—4)、幽暗与光明(《帖撒罗尼迦前书》5:5)、奴役与自由(《罗马书》6:15—23)、罪与恩典(《罗马书》5:15—21)、律法与信仰(《加拉太书》3:7—29)。保罗极少留下灰色地带,他要求读者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以及旧造物与新造物之间做出选择。
保罗的思想有着鲜明的“要么……要么……”的特征,因为他自己是一个经历了“之前和之后”的人:他曾生活在一个时代,但突然间转身投入另一个时代;他曾生活在一种意义框架下,然后又投身另一种意义系统。保罗思想中张力的另一个根源在于,最初的那些基督徒中,只有他如此强烈地经历了宗教体验与象征世界之间认知上的矛盾。
《罗马书》被普遍认为是《新约》中两篇最长、最伟大的神学论证作品之一(另一篇是《希伯来书》)。
对保罗来说,罪是信的对立面(14:23),而不是恶行或破坏规则。罪是对自由的扭曲使用,它拒绝了神的秩序,并由此扭曲了所有的人类关系。人类并不需要更多的规则去遵守,也不需要更多的榜样去效仿。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医治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能够恰当地运用自由。
不过,神的恩典有一个方面,即耶稣的死跟用动物献祭并不一样,而是人的自由行动,是出于信仰的行为,这点在大部分翻译中并没体现出来。耶稣的信心是他的死的一个根本要素,因此,借着这个行为,神让人类回到跟祂的正确关系中(3:22—24)。保罗说,以这个行为为基础,神显明了自己的义,并使得那些“分享耶稣信心的人”(3:26)——相比一般译成“信耶稣的人”,这个翻译更为准确——成为义。
对保罗来说,与其说耶稣是一个新的摩西,带来新的教导,毋宁说他是新的亚当,展示了作为人的一种截然相反的样式。保罗在5:12—21展现了这种对比:如同第一个人开启了悖逆神的历史那样,新的亚当,也就是耶稣,开启了顺服神的全新历史。这种顺服正是保罗所称的“信”(见1:5,“顺服即是信”)。
保罗以《创世记》为依据,坚持认为以色列人的名分不是出于身体上的血统,而是出于应许,或拣选:根据应许,以撒(Isaac)而非以实玛利(Ishmael),雅各而非以扫(Esau),才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神也同样可以把应许扩展到新的群体那里:“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之为我的子民”(9:25)
第十一章 《新约》的影响
《新约》虽然有诸多明显的错误,但其同样保留了震撼人心、改变人类自由、激励人类献身人道事业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远远大过那些错误。如果说《新约》在恶者的手中会成为施行暴政的工具,那么,它同样也是致力于解放他人的圣徒们的伟大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