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跌宕自喜》
- 《读书与跌宕自喜》,马雁,上海文艺出版社,读完:2023-01,评分:8/10
短评
跳读了已逝诗人马雁的读书札记、随笔和日记集,虽然阅读水平还不及她二十年前,但听过的歌重叠率很高,音乐启蒙经历相似。在理想主义行将终结的年代(而那时怎么知道呢!),每日思考的大多是生活的本质。
笔记
出版说明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次删去五篇文章,分别是短文《向真主致敬》和四篇日记(2008.4.18,2008.10.25,2009.6.20,2010.2.23)
《读书与跌宕自喜》:俄罗斯的血液
蒲宁是俄罗斯贵族文化最后一个衰弱的雕塑,他一再吟咏的是关于贵族血液中的高贵,当然他也很清楚贵族生活的荒淫,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通过贵族式的生活培养出的优雅、高尚的思考方式在历史的转折中,被摒弃了,同时人类也失去了某种只能靠传统才能培养出的纯金花朵。这也许永远也不能返回。
萨瓦托说……或一味最好的解毒药
现在,我又有胆子大言不惭地说,博尔赫斯是一个没有胆识、缺乏行动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缺乏最根本的生命力和热情。但这个话只有让卡夫卡这样的大师来说才是有道理的,人们学会了报纸头条上大人物的说话口气,却并没有这样说话的基础。
爱伦·坡:作为死亡爱好者的小说家
坡在他的每一篇小说、诗歌、剧本以及随笔中,都朝向一个真正的问题。这一点是难以做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选择的通俗故事,在平庸的作家手上只是一次情变本身,而在莎士比亚笔下就是命运。
瓦莱里的秘密
据不可靠统计,最受中国诗人欢迎的诗歌是瓦莱里的《海滨墓园》。
瓦莱里的批评思想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所谓的文学史资料几乎没有触及创造诗歌的秘密。”
这本《文艺杂谈》并不是一本面对大众的书,这本书的前提就是天赋与感受力。进入天赋与感受力的世界,才可能阅读这本书。
而艺术家这种职业也意味着创造,没有作品而有天赋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艺术家需要以巨大的付出来形成完美的技艺。有时候这付出的过程是依靠一种天才来完成的,有时候这种对痛苦的忍受是以受虐的快感来偿付的。
每一秒钟都知道自己活着
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需要一生的力量;或者了解道德并不存在,不怀着对美的崇拜而活下去,这也是需要力量的,而且,可能是需要更大的力量。读再多的神学书籍也没用,你能在瞬间洞察一些奇思妙想,但这种瞬间的体验并不能持续一生,必须要依靠艰辛的努力才能使灵魂,或仅仅使身体(包括大脑、肺、肝、大肠等等),保持旺盛的存活状态,每一秒钟都知道自己活着,选择并负责。
以前历史老师说,先秦最活跃最辉煌,又说这活跃辉煌的前提是终身不得安身的离乱。
大好的年成,并不是天上落下金玉宝珠,只是让人过个太平的日子,让生活里一切具体可感的烦恼都如期发生,让重大事件让位于八卦新闻。
《日记选》
2004年
卡尔维诺是一个赝品,一个关于生活之价值的赝品,当虚弱的人感到对生活的价值无从把握的时候,卡尔维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并且把他们拖进更加无望的、但有几分古典情调的美丽深渊。
无限期推迟生活中最实质性的内容,让生活始终充满奇迹和不可知,这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度,或者说深度——朝向堕落的深。
2005年
生命力是很好的,但每天都有黄昏,黄昏都是每天来临一次的地狱时刻。
见到这些认真生活的人我很伤感,如果这条路再长一些,也许我就会一念之差想要结婚,再也不过这种自己朝自己开战的生活。难道衣柜里发出的霉味不是很迷人的吗?用旧铝锅炖汤,在人造革沙发上坐着看电视,外面是骑自行车的人。
2007年
《林金花的忧郁》是川端康成的掌小说。
我再次隆重推荐《完美的罪行》。
2008年
(自己你定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