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之灵》
- 缪斯之灵,程志敏,华夏出版社,读完:2024-12,评分:8/10
短评
不错的荷马导读,内容相对完整。作者程志敏看介绍是刘小枫的学生。
荷马的通识读物大多包括史诗描述时代、史诗集成介绍、荷马的研究历程、荷马问题、史诗的主题与结构、对后代文学及政治哲学等方面影响,这本大概都提到了。对章节内容有罗列展开,参考资料中包括对中文读者比较有用的书目。对伊利亚特“环形结构”的研究成果介绍比较值得一看。
因为国内的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主要是转译),荷马和古希腊研究整体建议还是看西方作者。但看国内作者的好处是更符合阅读习惯,还有很多自己研究过程的发现与感受,更生动一点。
笔记
导论:谁杀死了荷马?
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形象的荷马
第一节 荷马传说
第二节 荷马其人
第三节 荷马之名
第四节 思想史中的荷马
中世纪拜占廷历史学家、荷马史诗的评注者尤斯塔修斯(Eustathius.卒于1194年)的长篇评论作为荷马的盖棺之论: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源泉和所有的水井都是从奥克阿诺斯(Ocean,海洋)那里涌出来的。同样,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伟大的语首溪流,都是从荷马那里涌出来,流向了圣人们。
第二章 荷马史诗简史
第一节 英雄传说
《特勒戈尼亚》(Telegony,意为“走后所生”),两卷,接着《奥德赛》讲奥德修斯回到伊塔卡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该史诗的主人公特勒戈诺斯是奥德修斯和基尔克所生的儿子,他的名字表明他是奥德修斯离开基尔克的驻岛后生的。特勒戈诺斯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来到伊塔卡寻父,被人误认为是海盗,在随之而来的战斗中他杀死了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然后娶了佩涅洛佩。而特勒马科斯外出寻父时,误打误撞到了基尔克的岛上,也娶她为妻。
第二节 文本编纂
第三节 研究历程
第一个站出来向荷马叫板的是赫西俄德,后者大力宜扬土地的道德以对抗荷马史诗的海洋伦理,用男耕女织的宁静生活来对抗荷马笔下打打杀杀、血流成河的生活。这场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产生了西方文明的两个维度—即便赫西俄德对西方文明来说只不过是浑厚的暗流和在野的力量。
古希腊众多杰出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即便看似借用荷马史诗为素材,其实也在暗地里与荷马争高下。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题材有不同的理解,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此一拥而上同荷马“群段”却多少有些让人感慨:希腊人真能拽!比如当品达说,战争对不懂得它的人来说,太甜蜜不过了,而对那些尝试过的人来说,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品达此话当是有感而发。欧里庇得斯则以荷马史诗为题材写了一大堆剧本,明目张胆同荷马对着干;海伦并没有去特洛亚,神明们把这位旷古名媛吹到了埃及,只把海伦的疏影送到了特洛亚。如此一来,千古流芳的英雄们不过是在为一种幻影而殊死搏斗了十年,这是对特洛亚战争同时也是对荷马史诗多大的讽刺!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三部曲,已不仅仅是讽刺,而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悲悯。
柏拉图身兼哲人和诗人两重身份,他对荷马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伊翁》和《王制》(《理想国》)等书中对荷马的批评,堪称诗与哲学之争的典范。
我们且以这段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弥尔顿的《失乐园》为例,来看看荷马在近代诗歌中如何显灵。《失乐园》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但它在形式上却无疑具有荷马史诗那种庄严、高昂和壮丽的气势,这当然和弥尔顿深厚的古典素养分不开。《失乐园》之所以是近代最杰出的史诗,不仅在于它对现实的深切关注(比如批评时局),更因为它结构宏大、语言精湛、琅琅上口,为此他不仅运用多音节词,而且构筑长长的诗段,在音韵上造成管乐奏鸣的效果。
整个《失乐园》共有三个主题:特洛亚战争、亚瑟王传说和查理曼大帝(Charlemangne)反异教的战争。在这三个主题中,特洛亚战争最为重要,其余两个主题都是由之衍生出来的。该史诗的基本叙事形式直接上承荷马,同时兼收并蓄了维吉尔、16世纪意大利作家和英国的斯宾塞等人的诗学艺术。弥尔顿的目标是要调解历代对特洛亚战争的看法,他的理想就是要身兼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长处。弥尔顿摹仿荷马史诗,其结果就是在史诗方面把从维吉尔到斯宾塞的诗人联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整体。
第四节 荷马问题
在沃尔夫那里,荷马史诗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古代是否存在写作技术的问题,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学者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处理西方文化的“圣经”,他们想用什么办法、什么理论、什么水平、什么趣味来研究荷马史诗都可以。就在这种“怎么都行”(Everything goes)的自由平等多元方法中,人们对写作模式、编纂过程和历史考古的兴趣急速升温,最终忘记了荷马史诗本身。“荷马问题”大行其道,不是荷马史诗本身的福气,而是语文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论的胜利。
具体到“荷马问题”来说,沃尔夫、施里曼和帕里等人试图用语文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方法来解决古典学领域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想以科学的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传统的争端——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同时把传统“解决”掉了。
以荷马问题为例,沃尔夫的研究实际上用写作技术的问题取代了荷马史诗的古典教益,这种看似“自然”、“客观”和“中立”的研究,贯穿着现代科学精神,但同时葬送了荷马史诗本身,更孳生、鼓励和纵容了一种背叛经典、破坏传统的风气:革命就是有理。当荷马问题的从业者把荷马史诗大卸八块的时候,歌德、J.S.Blackie等人虽意识到这帮造反派数典忘祖、巧言乱众,但已无法阻止这股激荡的洪流“带着几个世纪积压下来的磨难和紧张,骚动着剧烈地向前,像一条直奔向干涸尽头的河流,不再回顾身后的一切,也害怕回顾”(尼采语),②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社会文化政治方面“虚无主义”的惨重后果。
与荷马史诗“同归于尽”的还有《圣经》,尤其是《新约》,此外还有柏拉图著作等传统经典。人们不再把《圣经》看成是神圣不可亵渎(比如不可分析、不可解构)的教典,而是看成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试图把耶稣和苏格拉底还原成一个凡俗的肉体存在物。这样一来,对圣典的敬重和膜拜就下滑成文本分析、历史还原、知识考古等等之类的学术作业。其直接的后果是埋葬了古代史诗在文化上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就破坏了与此相连的整个传统思想的普遍价值,世风日下、精神陡降、世事变幻,终至不可收拾。
第三章 《伊利亚特》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节 各卷内容
第六卷叙述特洛亚第一号英雄赫克托尔和他美丽善良的爱妻安德罗马克缠绵凄绝的诀别场面,历来被视为西方悲剧的源头。
第十卷被认为是“伪作”,因为其语言、风格和情节都与全诗不合,剔除这一卷,亦无损于史诗的完整性。这一卷讲述奥德修斯和狄奥墨得斯夜探敌营,抓住了特洛亚人多隆,所以这一卷在学术史上又称为“多隆的故事”(Doloneia)。
……“5、甲丙2甲
第三章《伊利亚特》的内容与结构135
阿喀琉斯便迅速地召集大家开会,宣布同阿伽门农和解:“让既成的往事过去吧,即使心中痛苦,对胸中的心灵我们必须学会抑
制。”(65-6)阿伽门农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然其最终根源还在宙斯身上:他的长女阿特(Atη)即祸害女神,“能使人变盲目,/是个该诅咒的女神;她步履轻柔,/从不沾地面,只在人们的头上行走,/使人的心智变模糊,掉进她的网罗”(91-4)。急于报仇的阿喀琉斯对阿伽门农赔偿的礼物似乎毫不在意,心里老想着“伟大的事情还未完成”(150)。在奥德修斯的劝解下,疲惫不堪的军队休整了一天,以对死者致哀(282-351)。第二天,牙齿咬得咯咯响的阿喀琉斯顶盔贯甲,率军出征。这时他的神马克珊托斯(Xanthos)开口说话,告诉阿喀琉斯这可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但阿喀琉斯视死如归,毅然赴死。
第二十卷以下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十年特洛亚战争的总决战。……等到神明都退出战斗后,两位英雄,阿喀琉斯和埃涅阿斯,就成了舞台核心了。双方先是一通嘴仗,然后就是一阵狠斗。力量稍逊一筹的埃涅阿斯差点被阿喀琉斯杀死,波塞冬救了他一命,是因为埃涅阿斯注定要代替普里阿摩斯家族成为特洛亚的统治者(306-8),就这一句话,成了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源头。
第二节 环形结构
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才能赞不绝口,认为他高于同侪良多,还在于荷马史诗在情节安排上的完整性:
显然,史诗的情节页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喜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赋予的快感。
——《诗学》
在这种三分法中,希腊联军在第一部分中呈上升势头,在第二部分呈下降趋势,在第三部分中又重新占得上风,其走势有如“N”字,颇有跌宕起伏的感觉。
其实从西塞罗以来,人们就发现了荷马以相反的顺序回到以前曾提到过的事情上,由此形成今天人们所说的“环”,人们甚至常常把这种结构同倒置(hysteron proteron)的修辞手法相比较。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环形结构具有几何对称性质,而且这种对称非常完美,甚至有“可怕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之说。现在,研究者们花大力气来比较荷马史诗与几何艺术的相似性。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大体知道,荷马史诗的环形结构与几何学的兴起颇有关系。在这个时代,几何学已经非常发达,我们从当时的陶器、瓦片等金石材料的图案上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在《伊利亚特》中,这种古老的倒置手法扩展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系统,远远超越了任何单纯的助忆功能,成为一种十分完美的谨严结构。同时,这种结构本身就在传递着作者的基本观念:几何图形代表着古典的追求,那就是“理性”。在古代,这种“洋葱皮”(onion skin)式的层层结构是一种高明的艺术原则,具有很强的抒情效果,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几何学的兴起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伊利亚特》形式上的理性结构实际上折射出它所要宣扬的中心观念:理性精神,反对给人带来灾难的“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伊利亚特》也是理性的”。
第四章 《伊利亚特》的多重主题
第一节 愤怒
荷马在史诗中还借“愤怒”这一主题宣传与之相对的另一面:怜悯。整个《伊利亚特》逐渐从愤怒走向怜悯:表示各种“愤怒”的词汇在全书中大约出现114次,前五卷就有42次,占总数的36%,表示“怜悯”的词汇在全诗中共出现约56次,前五卷只有5次,占总数的9%;而在最后五卷中,“愤怒”一词降到12次,占10.5%,“怜悯”则上升到28次,占50%。到了最后一卷,脱胎换骨的阿喀琉斯用悲悯之心消解了颇有自恋倾向的愤怒,不仅怜悯自己人,而且对敌人普里阿摩斯也关爱有加,第二十四卷乃至全诗都是怜悯心的胜利。
第二节 神明
如果一定要在命运和神明之间比个高下,则当然是命运取胜。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在荷马笔下,几乎每一位神明都有较多的绰号(比如宙斯就有61个绰号),唯独“命运女神”没有绰号或尊号,无法从中看出命运女神的往事和来历,这位女神(后来才发展成为命运三女神)非常神秘,大有见首不见尾的意味。其实,命运女神“是不受宙斯主宰的古代圣神之一,命运女神和后来的命运三女神是仅有的敢于违抗宙斯旨意的神祇。
荷马史诗对命运的强调,打开了后世形上宗教或理性宗教的大门。在神明与命运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用希罗多德的话来概括荷马的这一“原创”思想:
任何人都不能逃脱他的宿命,甚至一位神也不例外。
——《历史》
照理说,神是全善的,因此会帮助受苦受难的好人、惩罚作威作福的坏人,最低限度也不能让无辜的受害者雪上加霜——这是任何宗教教义的基石:“神义论”(theodicy)。但荷马笔下的神明似乎全不是这么回事。荷马笔下的神明当然也有正义的一面,但更多调皮捣蛋、甚至邪恶毒辣的另一面。我们在阅读荷马史诗时,必须随时记住荷马笔下的神明的两面性。
亚里士多德同荷马一样,没有把宗教、神学和神话当回事,用哲学的理性方法来探究神话和神学的发生过程,他所说“以人或某些动物的形态叙拟诸神”,就是我们今天用来概括希腊神学的标准术语“神人同形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天体种到人性神再到理性神,这是一种进步,或者是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发明,可以影响大众,这种诗学“灵感之所启发”乃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权宜之计。
第三节 英雄
赫西俄德对黑铁时代的描述可与今天对比,故不嫌劳费,照录如下:
我但愿不是生活在属于第五代种族的人类中间,但愿或者在这之前已经死去,或者在这之后才降生。因为现在的确是一个黑铁种族:人们白天没完没了地劳累烦恼,夜晚不断地死去。诸神加给了他们严重的麻烦。尽管如此,还有善与恶搅和在一起。如果初生婴儿鬓发花白,宙斯也将毁灭这一种族的人类。父亲和子女、子女和父亲的关系不能融洽,主客之间不能相待以礼,朋友之间、兄弟之间也将不能如以前那样亲密友善。子女不尊敬瞬即年迈的父母,且常常恶语伤之,这些罪恶遍身的人根本不知道畏惧神灵。这些人不报答年迈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信奉力量就是正义;有了它,这个人可以据有那个人的城市。他们不爱信守誓言者、主持正义者和行善者,而是赞美和崇拜作恶者以及他的蛮横行为。在他们看来,力量就是正义,虔诚不是美德。恶人以恶语中伤和谎言欺骗高尚者。忌妒、粗鲁和乐于作恶,加上一副令人讨厌的面孔,将一直跟随着所有罪恶的人们。羞耻和敬畏两女神以白色的长袍裹着绰约多姿的体形,将离开道路宽广的大地去奥林波斯山,抛弃人类加入永生神灵的行列。人类将陷入深重的悲哀之中,面对罪恶而无处求助。(张竹明、蒋平译文)
第五章 《奥德赛》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节 两诗异同
第二节 主要内容
最后一卷安顿了死人和活人,在和解中完成了这一出漫长的戏剧。首先是赫尔墨斯把求婚人的魂灵带到哈得斯,他们碰到了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谈到了阿喀琉斯的葬礼(另参《小伊利亚特》)。这是在比较三种死亡:阿喀琉斯流芳百世的死,阿伽门农毫无意义的死,以及新来的求婚人罪有应得的死。
第三节 基本结构
第六章 《奥德赛》与古典政治哲学
第一节 生存
第二节 权力
第三节 明智
第四节 诗与哲学
在古人对荷马史诗的解读中,产生了柏拉图所调“哲学与诗歌的某种古老论争”(《王制》607b5)这一著名命题,至今仍为学界津津乐道。
结语:西方文明之父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源来和所有的水井都是从奥克阿诺斯(Ocean,海洋)那里涌出来的。同样,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伟大的语言溪流,都是从荷马那里涌出来,流向了圣人们。
——Denis Poupard(et al. eds.) . Classical and Madieval Literature Criticis, p.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