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力量》

00 Attachment/s29451660.jpg|150

短评

研究方法牛逼,《大国大城》的学术版

笔记

第2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效率与扭曲

中国城市之间的经济集聚速度要远远领先于人口的集聚速度。

城市化的速度没那么快主要还是有政治上的考虑,把农村作为危机的缓冲器。详见《八次危机》

第6章 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系数显著为负,而且如将其去掉,几乎不影响其他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投资变量符号为负意味着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会显著降低该地区的人均GDP,这说明中国的投资过度现象已经显现出来了。

还有一个因素是只有在经济增速预计不行的时候才会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建投资。

Jensen和Kletzer(2005)关于美国的研究就发现,按NAICS(北美产业分类系统)划分的产业,可贸易的服务业与不可贸易的服务业基本各占一半;若从就业来看,可贸易的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要大于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人数。

小结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的城市的人均GDP与到港口距离之间均符合“∽”形的三次函数关系。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大于珠三角。

本章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存在的。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

  1. 一个城市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城市到大港口的距离存在着三次的“∽”形曲线关系,随着到港口距离的增加,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又下降;
  2. 区域性的大城市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到大城市距离增加,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先下降后上升。与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运输成本更低,且出口导向更强,因此,靠近大港口对于第二产业更重要。而区域性大城市对周边城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显著性要大于制造业。

基于本章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相信,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确是集聚力和离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大约就在距离大港口500—600公里左右。因此,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应更多地顺应市场力量对城市群的塑造,避免行政力量妨碍城市群辐射功能的发挥。

第7章 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

在世界上的大国中,像中国这样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地区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国家可以说没有第二个。无论是俄罗斯和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印度,其国土的东西两边都有出海口,在国际贸易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国际制造业分工的今天,港口城市在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相对分散有利于实现经济规模意义上的地区间平衡。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海岸线相对于国土面积并不长,大的港口城市主要就集中在东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在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为海运的背景下,港口城市的相对集中对于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全球化趋势之下,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一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8章 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两个重要的条件之上:第一,政府拥有较为完备的信息;第二,政府本身以最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

对于前一个条件,在中国存在生产要素市场管制的情况下,劳动力、利率和土地市场价格均存在扭曲,政府并不知道关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完美信息,更不用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这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后一个条件,在理论上似乎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政府并不是完美的,政府的政策往往体现了具体部门、地方和个人的利益,从而使其决策偏离社会最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