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两千年》
- 《秦制两千年》,谌旭彬,浙江人民出版社,读完:2022-06,评分:7/10
笔记
前言
一
二
三
四
美国历史学家海斯有一段论述:“凡爱抽象的人类,而侮辱具体的个人者,或出口便是对人类应负的责任,而无暇为其邻居服务者,这类的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相信他。”(8)苏联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感慨:“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9)宏大词汇里的慷慨激昂未必能够推动时代进步,具体而微的坚守与抗争才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源。
第一章 “理想国”与“理想民”
所谓“秦制”,是一种古代东西方皆有的政治制度,而以中国延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发育最为成熟。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1.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
2.皇权与官僚集团在施政中的主要诉求,是尽可能提升汲取人力与物力的强度与总量。
一、商鞅的“理想国”: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
二、韩非子的“理想民”:五蠹与六反
第二章 胡亥亡国的技术分析
一、秦政的残暴在于制度化伤害
二、秦二世而亡的变量一:官吏集团“苦秦”
三、秦二世而亡的变量二:未及驯化的新秦民
第三章 “白马之盟”的玄机
一、西汉建国的游侠底色
二、军功集团的权利与义务
三、百姓用脚投票奔向王国
第四章 游士消亡与秦制回归
一、遍地皆是失业游士
二、“求贤诏”里的规训
必须引导乃至诱导游士在思想、学术上进行自我转型。而最能起到引导、诱导作用的手段莫过于体制规定的知识分子选拔标准,有了选拔标准,就可以“批量生产相同规格的知识分子”。刘彻独尊儒术,是为了让游士尊儒,他自己是不必尊儒的(事实上他也从未服膺儒学);刘
三、寄主的非正常死亡
第五章 西汉知识界对秦制的批评
一、贤良文学大战桑弘羊
尽管贤良、文学在论辩中将桑弘羊批评得体无完肤,但盐铁会议仅象征性地废除了一项酒类国营专卖政策——打倒了桑弘羊的霍光同样对“利出一孔”怀有浓厚兴趣。他不喜欢桑弘羊,但他喜欢桑弘羊设计的盐铁官营、均输政策,正如他喜欢贤良、文学对桑弘羊的批评,但不喜欢贤良、文学展开批评所依赖的政治、经济理念。
二、寄望以“天命”约束皇权
第六章 天下归心与天人共弃
一、表演赢得万民拥戴
二、改革诱发土崩瓦解
王莽的五项改革当中,改官名、改地名给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盐、铁、布帛生产、销售的国有化也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生产、生活的负担;货币改革更是让百姓回到了以物易物的上古时代。但对王莽的权位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受到损害的主体是百姓而非权贵、官僚集团,后者才是王莽的统治基础。
不搞王田制,当小自耕农无法承受来自皇权及其代理人的剥削时,至少还能投入寻租性田主的怀抱寻求荫庇;搞了王田制,小自耕农的荫庇没有了,他们无法承受皇权及其代理人剥削的时候,就只能选择抛弃土地,去做流民。
三、光武帝君臣的反思
第七章 皇权、宦官与士人
一、曹腾巨额财富的由来
二、宦官与士人争夺人事权
第八章 如何自群雄中胜出
一、战胜豪强的另一面
对内摧抑豪强,消灭了地方上的豪强,百姓被原子化,军阀就可以用低成本来加重剥削,有效汲取到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这些人力与物力就可以支撑起他们对外扩张的野心。
二、直百五铢钱的奥秘
三、皇权缘何“破浮华”?
第九章 控制与汲取的“进化”
一、科举重塑官僚集团
二、增收变法花样百出
为避免豪强的抵制与反抗,北魏朝廷还制定了还授政策。先将豪强的耕地名义上收归朝廷,再由朝廷“还授”给他们,实际上等于没动。朝廷还给豪强的私家奴婢分配土地,形同于增加了他们的资产。如此,国家与豪强之间成功达成妥协,和平分割了百姓的租税。百姓脱离豪强,看似减轻了负担,实则隐性损失更大,不但名下土地的所有权归了朝廷,自己只保留了使用权,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面对强大的皇权及其代理人,其政策层面的“议价能力”也远不如面对豪强。
三、减负改革中途夭折
但宋仁宗对改革的支持只维持了一年时间。原因是宋仁宗发现在整顿官僚集团的过程中,范仲淹等改革派以“君子”自居,公开肯定“朋党”,抱成了一团。而在皇帝眼里,官僚中的好人(君子)抱团是比坏人结党更有害的事情。后者为了腐败、怠政、升迁,言行上往往选择迎合皇帝的喜好,前者却相反,为了政治理想常常会走到要求制约皇权的道路上去。
第十章 王朝的盛世潜流
一、“贞观之治”的民生疾苦
传统的历史叙述对皇权有着浓厚的仁政情结,认为治世、盛世一定是仁政的结果,实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当中国土地上的人口从6000万锐减至1000多万,任何智力正常的君主,只要他没有丧心病狂,都可能实现所谓的文景之治或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也是同样的情形。生殖力与生产力之间紧张的关系突然缓和下来,偌大的唐帝国只剩下不足300万户,总人口已不及隋炀帝时代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的大幅度增加既意味着百姓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于是,生产力和生殖力迅速攀升。
二、心照不宣的纳谏游戏
三、唐长安城的畸形繁华
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化的布局,其设计思路的出发点是为权力服务,而非便利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日本学者妹尾达彦的话说就是:“长安城的建筑原本就不是以居民生活为出发点的,而是根据6世纪末到7世纪初王都的理念,设计建成的一座宏伟的理想都市。”
四、“怀柔远人”的两笔账
第十一章 另一个造极之宋
一、赵匡胤的“百代之利”
以军队吸纳无业游民与地痞流氓是北宋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对赵匡胤而言,除了抵御外敌,军队还承载着吸纳社会上的无业游民、消化国家内部不安定分子的意义。北宋军队这一对内职责的重要性绝不弱于抵御外敌,甚至犹有过之。
二、仁宗时代亦无仁
三、开封城的吸血游戏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一、以“猛”治官
对狙公而言,猴群中有一只看透驭猴之术的真相的猴子存在,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不肯为狙公所用的猴子必须死,看透狙公驭猴之术的猴子也必须死。这是刘基的命运密码,也是朱元璋统治时期大多数官员的命运密码。
二、以“猛”治吏
三、以“猛”治民
朱元璋曾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朕初命官牧民,务在先王之教敷,使民复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鼓腹而歌曰:无官逼之忧,无盗厄之苦,是以作息自然。朕尝慕此。”
四、以“猛”治《孟子》
以上所列40条被删除的内容全部引自容肇祖1947年发表的文章《明太祖的〈孟子节文〉》。被删除的内容后括号中的简略解读是笔者所加。容肇祖将被删除的内容归纳为十一项:
- 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
- 不许说人民有可以报复暴君的权利;
- 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 不许说人民有生存的权利;
- 不许说统治者的坏话;
- 不许说反对征兵的话;
- 不许说反对捐税的话;
- 不许说反对内战的话;
- 不许说政治黑暗;
- 不许说行仁政、救人民;
- 不许说君主要善良,若风俗败坏,君主要承担责任。
第十三章 东林挽歌
一、东林党批判皇权暴政
二、东林兴衰与明朝之亡
三、乾隆为何痛恨东林党?
权力人物对读书人聚众讲学的憎恶也见于朱元璋与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