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00 Attachment/s29831183.jpg|150

短评

有关自我剖析的哲学类畅销书,差点因为过于流行而错过。这是一本能印发深入思考、文字流畅、结构清晰的好书,把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学化的表达出来,是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前半部分内容相对清晰,后半段有点艰涩迷失,希望整理完笔记后有更深的理解。

笔记

2

而且如果搭飞机抵达落基山,你只会觉得景致很美,但是如果你是经过几天辛苦的旅程,通过这一片大草原,才抵达落基山,那么你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那里仿佛是你的目标,是你的应许之地。如果约翰、克里斯和我到达的时候是这种感受,而思薇雅只能感受到“不错”“很美”,我们就会错失共同穿越达科他的炎热与荒凉之后所能获得的情感交融。

5

在这里,你有两种现实,一种是你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外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互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情况就是如此。所以你可以说,这里有点问题。

7

我曾经告诉克里斯,斐德洛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追寻鬼魂,这是千真万确的。他所探索的就是隐身在一切科技的背后,所有现代科学、所有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也就是理性本身。

1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用他的世界图像替换掉经验世界,并由此掌控经验世界……他把这个宇宙模型和对这个模型的构建作为人生情感的依托,这样才能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那些普世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整个宇宙。然而这些法则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唯有通过建立在对经验的深切理解之上的自觉,才可以达到……

思薇雅、约翰、我,以及克里斯,在渐渐浓重的暮霭当中,走在那条长长的大街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我们在谈论其他的事情,山依然存在。我很高兴来到这里,但也有一点哀伤。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11

康德认为,现实的很多方面都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认识的,他把这些方面称为“先验”。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时间。你看不到时间,也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或者是接触不到时间,所以它并不存在于感官的世界当中。康德称时间为一种直觉,当人心接收外界的讯息时,时间必然已经存在于心中。

康德认为,他在形而上学上也做了同样的事,如果你假定我们脑海中的直觉观念与我们所看到的是两回事,同时能过滤我们所看到的,这就表示你和古代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念一样,认为研究科学的人只是被动的观察者,是一块空白的平板,这样就真正误解了这个观念。康德和他数以百万计的跟随者都认为,经过这样的革命,你对于我们如何认知有了更令人满意的理解。

12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专家,专业分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毕竟,连午餐交际都是一门学问。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18

他的答案,在哲学上可被称为实在论。他说:“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它定义。”接着他把良质从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中抽离出来。

斐德洛觉得最后一条非常有意思。纯粹的知识最不受影响。如果抽离了良质,只有理性仍然不变。这是很奇怪的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如果现存的世界没有了良质,就会发现良质原来这样重要。这个世界缺少它仍然能运作,但是人生变得非常呆滞,几乎不值得活下去。事实上的确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值得”就是一个良质的字眼,人生将不再有任何价值或是目标。

19

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

20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现实。你从知识角度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从知识角度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的那一刹那,而且是在你形成关于它的知识之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现实。这种先于知识的现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由于所有可从知识角度定义的事物必须来自于这一先于知识的现实,所以良质是因,是所有主体以及客体的根源。

现在我们有两种不同的良质,但是它们不再分裂良质本身。它们只是良质的两个不同时间面,短的和长的。此前他们要求他给出的是下面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层次结构:

“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盖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良质无法被定义,如果我们去定义,我们所定义的也无法涵盖良质整体。”

25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改造世界,使它更适合人类居住,方法不是从政治方面着手。因为那样,你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主体和客体这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你会需要计划各种活动。我认为这种改造是本末倒置。因为各种政治活动只不过是社会良质的产物。除非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它的运作不会正常。而社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个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想要改造世界,就要先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造,然后由它们向外发展。有的人会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讨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具有更长远的价值。

26

现在我们要谈谈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这一部分有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作“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作“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作“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如果你自视甚高,那么你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你的自我会让你远离良质现实。

29

而斐德洛却从这个观念出发,走出了不同的路。我认为那条路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在他的情况下,很可能也会走相同的路。他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造一套新的哲学,或者他认为比这个范围更广——创造新的精神的理性——那么二元化的科技思想所造成的丑陋、孤寂和空虚的心灵就会消失。理性不再和价值无关,理性必须受制于良质,同时他相信,他能够在古希腊人当中找到使理性和良质地位颠倒的原因。正是古希腊神话曾经深深影响我们的文化,造成今日科技的趋势——做虽然合理但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事。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儿。许久前我曾经提到,斐德洛在追求理性的鬼魂。这就是我的意思。理性和良质分家了,而且互相对立,良质被迫屈居于理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