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战争》
- 特洛伊战争,埃里克·H.克莱因,译林出版社,读完:2024-11,评分:8/10
短评
关于特洛伊战争相关的通史,最好先读过《伊利亚特》。前半部分是《荷马史诗》和《史诗集成》的内容概述,后半部分是特洛伊城的考古过程和证据。
基本结论是迈锡尼王国存在(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特洛伊城存在,特洛伊战争发生过多次。因特洛伊城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多次重建,考古证据重叠,虽然多数观点支持荷马史诗描述的特洛伊战争基本轮廓是真实的,仍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
笔记
序言
美国古典考古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和人类学教授埃里克·克莱因于2013年出版的专著《特洛伊战争》堪称其中的佳作。
在随后的世纪里,特洛伊战争的其他故事也被陆续加工成英雄史诗,形成一套完整的特洛伊战争史诗诗组,从帕里斯的裁判、劫海伦等战争起因讲起,历经十年战事,最后靠木马计攻陷并焚毁特洛伊,以及英雄返乡和后续的故事。
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维吉尔模仿荷马的叙事风格,用拉丁文创作了英雄史诗《埃涅阿斯纪》,讲述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领族人逃离被希腊人焚毁的家园,在地中海四处漂泊,最终在意大利登陆并定居的故事,并预言其后代创建阿尔巴隆加城和罗马城的传奇,将历史上的罗马人说成特洛伊人的后裔,从而在希腊人和罗马人之间搭建起某种文化桥梁,并为后者最终征服前者提供了神话理据。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新伊利昂城(特洛伊VIII、IX城)是一座真实存在的古典城市。
近代旅行者的探访和考察逐渐确定了古遗址的准确方位,即小亚细亚西北角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希沙利克山丘。
特洛伊城在希腊人点燃的熊熊烈火中被付之一炬,化为焦土,但诗人荷马在后人心中点燃的燃烧三千年的好奇探究的热情之火却从未熄灭。它促成了古希腊人的荷马研究,诞生了最早的荷马学;它带来了西欧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它导致了近代的古典语言学学科的创立;它推动了19世纪后期爱琴考古的热潮,由此导致了古典考古学的建立。
导言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当然认为这场冲突发生过,而且他们认为他们知道这些战斗发生的地点,就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西北部。后来,他们在相同的地点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称之为“伊利昂”。据说亚历山大大帝甚至在睡觉时头枕着亚里士多德注解的《伊利亚特》的抄本,而且在公元前334年出征亚细亚时参观了当时推测的特洛伊的遗址。
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特洛伊战争不仅是真实事件,而且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各自撰写的著作开篇中简要阐述了特洛伊战争。然而,后来希腊和罗马的学者及作家中没有一人能完全确定这场战争真实发生的时间。
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主要分为两方,一方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墨涅拉俄斯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来自色萨利的几乎所向无敌的迈锡尼勇士阿喀琉斯以及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另一方包括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普里阿摩斯本人以及普里阿摩斯年龄稍长的儿子赫克托。
希腊和赫梯的文献中都记载了多次特洛伊战争,因此必须确定哪一场战争是荷马所记录的战争(如果它确实发生过)。此外,由于希沙利克(古代特洛伊)遗址上先后建有九座城市,因此必须确定哪座城市是普里阿摩斯建造的(如果它确实存在过)。
第一部分 特洛伊战争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没有着重描述现代读者所熟悉的许多事件,包括在古代土耳其一处小山坡上发生的决定性遭遇战,使用中空木马的计策攻陷特洛伊,以及后来除奥德修斯之外的古希腊勇士跨海返家的漫长旅途。
“特洛伊木马”只在《奥德赛》第四卷中墨涅拉俄斯描述其旅程及辛劳时被提及过一次。在《伊利亚特》中则完全没有被提及。
想了解特洛伊战争及其后果的全部故事,我们必须通读由十二部叙事史诗共同组成的作品集——《史诗集成》,该作品集最有可能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概是荷马所处时代或稍后不久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作品集中仅存的两部完整诗集。其余的早期史诗大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散佚,只有部分内容因后世作家们的引用或者摘要才得以保留至今。
他同意为三位女神做出裁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帕里斯的裁判”。彼得·保罗·鲁本斯的那幅画作——《帕里斯的裁判》为我们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图像,展现了据说在伊达山上所发生的事。
《伊利亚特》共有七卷使用了帕里斯这个名字,共有五卷使用了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史诗集成》中对两个名字都有提及。
至于特洛伊城本身,它也有两个名字。尽管荷马和其他所有作者总是把当地居民称为特洛伊人,但在《史诗集成》中,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有一次被称为特洛伊,有六次被称为伊利昂。在《伊利亚特》当中,荷马还交替使用了这两个说法。
他们在安纳托利亚大陆特洛伊城南部的一个名为铁乌特拉尼亚的地方登陆,将其误认为特洛伊,并摧毁了它。
他们不得不在若干年——可能长达九年——之后才能在奥利斯重新组织起来,这是研究《史诗集成》片段的德国学者们提出的一个有趣的推测。这场为期九年的延误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整个特洛伊战争花了十年时间,但是《伊利亚特》只描述了发生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一部分事情。
女神阿尔忒弥斯刮起大风,阻止了舰队航行,她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让越来越不耐烦的阿伽门农采取了我们认为非常极端的措施。为了安抚女神,他计划用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
然而,《塞普里亚》给这些事件塑造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里面写到,在最后一刻阿尔忒弥斯抢走了伊菲革涅亚,并在祭坛上伊菲革涅亚所在位置留下了一只雄鹿,这使她永垂不朽,就像《希伯来圣经》中《创世记》第二十二章记载的那样,亚伯拉罕原本打算用以撒献祭,后用一只羔羊代替了以撒。欧里庇得斯创作于公元前410年的戏剧《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使用了同样的情节,在祭祀时用一只鹿代替了伊菲革涅亚。但是其他作家,比如稍早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他创作于公元前458年的戏剧《阿伽门农》中,最后真让伊菲革涅亚充当了祭品。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十年,但《伊利亚特》只讲述了其中不到五十天的故事。书中的信息详尽且令人印象深刻,但内容并不均衡。例如,第一卷讲述了约二十天的故事,而第二卷至第七卷只讲述了两天的故事,其中含有大量细节。
接下来第八卷至第十卷这三卷详述了一天中的战斗细节。
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这八卷,占二十四卷本《伊利亚特》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同样极为详细地介绍了一天中的战斗情况。部分原因是,第十六卷讲述了有关阿喀琉斯的同伴帕特洛克。
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又记述了另一天的战斗
第二十三卷至第二十四卷是《伊利亚特》的最后两卷,描述了接下来二十二天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是为了再现第一卷中所描述的那二十天里发生的事。
《埃塞俄比斯》从《伊利亚特》结束的地方写起,由米利都的阿克提努斯创作,最早可能写于公元前8世纪,大概与荷马的著作属于同一时期。
后来包括昆图斯·斯密尔奈乌斯(《续荷马史诗》VII:314—335)在内的希腊作家们,通常将木马内的人数定为三十人(有些传说将人数增加到四十人),并给出他们的名字,包括首领奥德修斯、小埃阿斯、狄俄墨得斯和墨涅拉俄斯自己。
阿伽门农最初为了安抚雅典娜而留在了特洛伊,后来终于航行返家,却和同伴一起遭到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及其情夫埃癸斯托斯的谋杀。这个插曲以及随后关于他的两个孩子俄瑞斯忒斯和厄勒克特拉的事件,在后来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剧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详细阐述。这些剧作家包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奥德修斯死于他的另一个儿子忒勒戈诺斯的手中,忒勒戈诺斯是奥德修斯在战后归国途中与女神瑟茜同居一年期间生下的儿子。
第二章 历史背景下的特洛伊战争:迈锡尼人、赫梯人、特洛伊人和海上民族
《圣经》中多次提到赫梯人,主要是将其作为众多迦南部落中的一支,其他迦南部落还包括亚摩利人、希未人、比利洗人和耶布斯人。
可以说,特洛伊战争也是如此,我们也有文学证据,但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
因此,在青铜器时代晚期,特洛伊战争并非独一无二,首先它的出现方式并不独特,其次如今将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风格也不罕见。
第二部分 考察文学证据
古代历史学家摩西·芬利在他的著作《奥德修斯的世界》(1956)中提出,青铜器时代发生过许多次“特洛伊战争”。
第四章 赫梯文献:阿苏瓦、阿希亚瓦和维鲁萨的阿拉克山杜
第三部分 研究考古学证据
最终,施里曼将“普里阿摩斯宝藏”运到了德国,并将它们在柏林博物馆进行展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后来它们突然消失了近五十年。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政府才承认这些珍宝已于1945年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被带到了莫斯科。这些珍宝现在在普希金博物馆展出。
第六章 重返希沙利克:卡尔·布雷根和曼弗雷德·考夫曼
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特洛伊木马实际上是攻城槌或其他某种战争机器,但德国院士弗里茨·沙赫迈尔提出,特洛伊木马不是战争机器,而是地震的诗意隐喻。 他的推理很简单:波塞冬是希腊地震之神,而波塞冬的象征物通常是一匹马(就像雅典娜的象征物是猫头鹰一样)
后记
提供明确答案所面临的难题不在于我们拥有的数据太少,而在于我们拥有的数据太多。古希腊史诗、赫梯语记录、卢维语诗歌和考古遗迹提供的证据表明,特洛伊战争不止发生过一次,而是多次,这些战争发生在我们称为特洛伊和特洛阿德的地区。
换言之,无论亚历山大和海伦、阿伽门农和普里阿摩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是否真的存在过,荷马所写传说的基本轮廓是真实的。
我们不仅有后来的希腊剧作家和罗马诗人,还有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卡米尔·圣桑的歌剧《海伦娜》(1904)、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布拉德·皮特把硬币放在死去的帕特洛克罗斯闭上的眼睛上,这显得不合时宜,因为这种货币在大约五百年后的公元前7世纪才在吕底亚被发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