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00 Attachment/s33687223.jpg|150

短评

几年前听万维钢的节目推荐的,对前两期关于“苦”即不满足的进化心理学基础印象比较深刻。书名直译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引进后原标题被完全隐去。读第一遍时打分不高,觉得后半部分讲了太多有关正念冥想的内容,后来整理笔记重新组织内容发现之前不好理解的部分被自动略过,整本说的其实是佛学与现代行为心理学研究结论的相似之处,冥想是一种主动的锻炼方法。内容深度还是有,只是没给出太多有益的建议。

读过部分哲学书籍后,会发现宇宙规则真的可能最接近佛学中的“空”,所谓的开悟无非就是领会到形而上的真相——看到物质的不连续性,跳出自己的肉身看到形而上的宇宙同一性,这个跟《时间的秩序》中讲的事实不谋而合。而在所谓看到形而上的存在的同一性之后,佛学又进一步推动去领悟道德的同一性:自我和他人的福祉相等,众生平等,万物平等。不过话说回来,到那时候人也就不是人了。

笔记

第一章 选择红色药丸

归根结底,幸福就是在因意识到精神痛苦而不适和被这种痛苦控制而不适之间做出选择。”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得到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令人不悦。

第六章 你的首席执行官已失踪

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modular)。这样来看,你的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你意识不到的

第八章 想法如何自我思考

有一个关于禅宗冥想、藏传佛教冥想和内观冥想的古谚吗?嗯,没有吧,你应该没有听说过。这句古谚主要在于把握了三种佛教冥想之间的区别——内观强调正念;藏传佛教往往引导大脑转向视觉图像;而禅宗有时会沉思神秘的心印(koan)。那句古谚说:“禅宗适合诗人,藏传佛教适合美术家,而内观适合心理学家。

第九章 “自我”控制

布鲁尔说,基本思路就是不要抑制欲望,比如抽烟。这并不是说要屈从于欲望,点上一支烟,而是说不要试图把这种想法从大脑中赶走。相反,要遵从用于克服其他恼人情绪——焦虑、憎恨、忧郁、仇恨——的正念技巧。你只需平静地(或者根据情况,尽可能平静地)审视这种感觉。身体的哪一部分感受到了这种欲望?这种欲望的质感是怎样的?是锋利的,还是枯燥无味的?你这样审视的时间越长,那种欲望就越不像你的一部分,你利用了正念冥想的基本矛盾:从足够近的角度观察感觉,能使你与这种感觉保持临界距离。感觉对你的控制放松了,如果放松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不再属于你。有一个缩写词可以描述这种技巧:RAIN。首先,你辨识(Recognize)出感觉。然后,你接受(Accept)这种感觉(而不是尝试驱散它)。之后,你审视(Investigate)这种感觉及其与你身体的关系。最后,N代表不认同(Nonidentification),或者说是不执(Nonattachment)。以此为结尾很好,因为不执于事是佛陀给我们开出的万能药方,以帮助我们摆脱苦恼。

第十章 存在与内涵

“空”在梵文中是sunyata,在巴利语中是sunnatta。该术语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比小乘佛教中要更高,在小乘佛教文献中出现该术语时,其实际含义与大乘佛教中有所不同。或许这位冥想老师用“无相”而不用“空”的说法——尽管,他后来也确认过,他认为二者是可以互换的——原因就是他所传授的是小乘佛教传统。

第十六章 发现世界原本之美

虽然“世俗”佛教属自然主义,但我还是认为它有一种预设的“不可见秩序”。随着开悟的到来,已经被切得支离破碎的现实原来还具有底层的连续性,一种互相关联的基础构架。有些人将其称作“空”,另有一些人将其称作“同一性”,但是所有人都认同,现在它不像他们未曾了解它之前看起来那么破碎了。而詹姆斯所谓的“至善”也确实在于根据这种通常不可见的秩序和谐地调整自身,不管你把这种至善看作最深的幸福还是自身的美德。当然,这种对自我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把自己看作实质性的,至少是不那么特别的实质性的。事实上,上述自我的扩散,以及自我界限的延伸,都是“不可见的秩序”——对我的内在和外在连续性的新认识——的一部分。

佛教教义还提出了第二种关于不可见的秩序的假设。还记得吧,佛教的一项基本前提就是,看到形而上的真相——看到事物内在和外在的本相,由此也看到内外两面的连续性——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看到道德真相,在道德上将我们的福祉与他人的福祉等量齐观。换言之,在形而上真相和道德真相之间有一种结构一致性。这也可以看作一种秩序,如果我们不加以修行,使其显现出来,它就会一直隐形。

我们不能认为这种不可见的秩序是理所当然地存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不具备这种结构一致性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看到形而上的真相根本不会影响你对其他生物的行为,更不可能使你更友善地对待其他生物。但是根据佛教的观点——甚至在更世俗化、有时都不足以称作宗教的西方佛教中——在我们生活的宇宙中,看到形而上的真相有助于我们看到道德真相。开悟具备一种天然的同一性。

此外,保持一致性的还有第三个方面:我们的福祉。幸福——消除或至少减轻痛苦和不满足——往往与看到形而上的真相保持一致,并对随之出现的道德真相施加影响。这种一致性也并非宇宙必须具备的。

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因世界如此安排而感到惊异:你踏上解除自身痛苦的道路,如果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不仅会变成一个更幸福的人,还会对形而上的现实和道德现实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佛教徒的观点,而且有切实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形而上的真相、道德真相和幸福的一致性——充分体现在一个词中:达摩。“达摩”这个古代词语,语义丰富且居于佛法修习的核心地位,最常见的定义是“佛陀的教法”。就目前而言,这种定义是准确的,但是这个词还指佛陀的教法传授的核心真相。因此,达摩代表了我们所处幻觉之外的现实,也就是关于这些幻觉如何带来痛苦的现实,它还代表着所有这些隐含意义对我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换言之,达摩既是关于事物本相的真相,也是事物如何顺应自然合理而为的真相。它既是症状也是药方,既是真相也是方法。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令人不喜欢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中,如佛陀所说,如果我们秉持自然的观察方式和存在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他人造成痛苦。我现在理解,因为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由自然选择创造,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尽管如此,这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形而上的真相、道德真相和幸福保持一致的世界,如果你开始意识到这种一致性,这个世界就会看起来越来越美。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真的要惊叹于这种隐藏的秩序——似乎比自然选择更深层次的秩序。我越发觉得应该感激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