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
- 汴京之围,郭建龙,天地出版社,读完:2024-09,评分:7/10
短评
聚焦北宋灭亡的历史时期,毕竟是畅销历史读物作者,这本的文字也是引人入胜。
核心篇幅在汴京的围城之战,说是战,更像是戏剧化的围城实录,或许是历史上最戏剧化的王朝灭亡场面,混乱的外交,手忙脚乱的君臣,各怀鬼胎的行动,如果有机会影视化也会很荒诞。
不足的是个人倾向性较强,抬金贬宋或许是当下话语环境下的另一种正确,但依据是否充分有待进一步判断。
笔记
简介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第一部 伟大的胜利
第一章 繁荣之后
宋仁宗之后,各个朝代才出现了各自的“仁宗”,但更多只是照葫芦画瓢,谥号一致,却缺乏了他的实质:宽容和不干扰民间。
不仅宋仁宗,整个宋代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宽容时代。
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正常的官僚制度之上,加上了许多副属性的监管措施,防止官员擅权。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宋代设置了副宰相(参知政事),又将兵权分出去,划归了枢密院,同时将财政权力分出去,设置了三司使,号称计相。在地方官制上,财权、军事、行政权力也各个分离,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并且互相牵制。就这样,宋代成了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复杂的朝代,官僚体系盘根错节,任何人想要反叛,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
宋仁宗去世时,北宋的政治形势已经变成了强硬实务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在保守派一方,得势的也是强硬保守派。两派的中间力量都逐渐失势,北宋的官僚政治向着派系政治和朋党政治滑去。
与范仲淹的改革不同,王安石改革对减少政府花费毫无兴趣,而且强调由政府多控制民间经济,指导民间经济,在政府的努力下,将经济做大。他认为,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是政府也可以多收租税,而民间也更加富裕。如果说范仲淹的改革主题是减税和减少管制,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强干预。
对于任何国家,军事行动的原则都应该是:不轻易言战,战则必死战。但北宋却正好相反,最需要和平时主政的是鹰派;最需要抵抗时,在台上的却是鸽派;这种错位让北宋无力应付一场全局性冲突。
在斗争中,旧党已经极端化成一群道德狂人,极度缺乏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党却已经进化成一群理财专家,能够用各种手段帮助皇帝找钱。
第二章 北方游牧区:衰老与新兴
辽国虽然已经成了集权国家,但它的集权程度远远达不到汉人的标准。比如,北宋也有五京,可是北宋的官僚系统都设在了东京汴梁。辽国的官僚机构却设在了不同的都城,
辽国起源的区域在中国的正北方,与早期的匈奴、柔然和后期的蒙古重合,契丹人与这些民族的亲缘关系也更近一些。女真人则起源于中国东北方的东北平原,从人种上与前面几个种族是有区别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蒙古人对契丹人比较友好,却对女真人充满了仇恨。
但北宋君臣和民间却迟迟不忘所谓的十六州之耻。事实上,从北宋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十六州就没有属于过宋朝,但自认为继承了正统的北宋君臣却一直将十六州当成是自己的疆域,憧憬着有一天拿回来。
第三章 最危险的和约
第四章 各怀鬼胎
第五章 买来的胜利
从马扩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宋金双方由于沟通不畅,误解不断,加上各自防范之心很强,但阿骨打基本上遵守了宋金的海上之盟,一心想将燕京还给北宋。同时,阿骨打也不是嗜杀之人,对辽国的降将懂得宽大处理。
金人对马扩的友好,源自他们对一个勇士的尊重,但对赵良嗣他们就没有那么客气了。马扩虽然表现得像个勇士,但与金人谈判时却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反而是赵良嗣每一次都兢兢业业据理力争,试图为北宋多争取一些利益。
在送王安中前往燕山府时,宋徽宗从大内拿出了大量的珍宝古玩金玉,交给詹度,要他在官府中布置,用奢华装饰来震慑女真人的嚣张气焰。
幕间 另一个版本的收复燕京
第二部 战争与和议
第六章 从和平到战争
要想限制北方士兵进攻北宋,必须将所有的关口都占据,但实际上,北宋只占据了西面的三个,东面两关丢失,特别是山南的营平滦三州丢失,几乎注定了宋朝的悲剧。
回到汴京,他想立刻将这个最具军事价值的情报上奏给皇帝,却听说皇帝已经下达了命令:凡是敢妄言边疆事务的,流徙三千里,罚款三千贯,遇到皇帝的大赦也不赦免。于是许亢宗的消息并没有送到宋徽宗耳中。
辽国自从被征服之后,降臣竟然迅速地上升为金国的另一个贵族群体,他们以统治者的心态看待北宋,他们曾经的土地、庄园等也已经并入北宋,只有攻宋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七章 闪击战
最初,燕京的蔡靖曾经发了一百七十多篇告警,但这些告警传入宋徽宗手中就断掉了,皇帝并没有把它们拿给外廷官员去讨论。他这么做,一是对郭药师和守卫部队有足够的信心,二是害怕影响了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
在历史上又有几次著名的罪己诏,比如汉武帝末年对自己滥用兵戈的罪己诏,以及唐德宗在泾原兵变中被赶出长安后发出的令人心酸的罪己诏。宋徽宗的罪己诏和唐德宗的一样,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请求人民原谅,并恳求各地赶快来勤王,以免社稷不保。
第八章 遗患无穷
他们大都认为,宋钦宗离京之后的第一选择应该在襄阳一带。为什么是襄阳?这就要从中国的地理结构谈起。在中国,秦岭—淮河将国家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沟通这南北两部分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从陕西入四川的西路(也叫蜀道),从淮河到长江流域的东道(宋徽宗逃亡时所走的道路,运河也修建在这条路上),以及从河南中部经过南阳、襄阳到达湖北、湖南的中路。中路位于三条路中间,而襄阳又在中路的中间,所以被认为是中华的地理中心,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李纲反对说,金人要的金银根本就没办法凑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燕云地区后,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是中原地区的门户,虽然叫三镇,但大小实际上已经是十几个郡,只要三镇丢失,就意味着整个河北、山西地区不可守了。一旦山西、河北丢失,整个中原就不复存在。割掉三镇,等于是间接地灭了国家。
直到皇帝的誓书发出,李纲才确信无法挽回了。不过他最后还是留了一手,利用手中的军权,将发往三镇的交割命令扣下了。只要接不到命令,三镇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皇帝卖了,就会继续抵抗下去,只要抵抗,就有希望。
第九章 战争无厘头
在北宋的朝廷内,随着勤王军队的到来,那些求和的大臣也在加紧行动。如果金军最终被勤王军击溃,就意味着他们主持的求和工作是错误的,这些大臣很可能被愤怒的群众撕成碎片。只有让金军尽早离开,才能证明他们的求和是正确的,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北宋君臣也越来越配合金军的赔款移交工作。
李纲重新得势,宋钦宗的心情却是无可奈何。这是北宋建政以来第一次民间将权力从皇帝和大臣手中抽走,由民众决定谁来做官。皇帝此时已经完全放弃了抵抗,只想表现得软一点,将金人哄走,却又不得不任命一批主战派的大臣上台。
一个皇帝对敌军将领承认民变,并将高官的任免和盘托出,这也可以看作宋钦宗一种别样的牢骚,表明这并非是他所愿,也表明他已经无计可施,请敌人原谅。
第三部 汴京失陷
第十章 再起波澜
第十一章 战端重启
一旦将军打了败仗,宋朝的言官立刻发动弹劾,不惜把他们逼上绝路。言官无罪,将军不赦。当将军打了胜仗,宋朝的宰执立刻考虑通过升官将他们的带兵权剥夺掉,到最后仍然是树大招风难以自保。
另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太原失守半个月内,竟然没有人敢告诉宋钦宗。群臣再次进入了事不关己的状态,大家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希望拖下去。金军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快速进军。
何㮚等人提出,给这四个总管加上元帅的头衔,将全国的领土都归入到四个总管的管理之下。所有在总管府辖区内的军队都受总管的节制,同时,总管还有征发物资、决定军事财政的权力。这相当于将全国划成了四个节度使辖区,四大节度使既负责军事,也负责财政养兵。这是对北宋原有政治结构的一种颠覆。北宋一直采取对官僚制约和限制的态度,将军事、民政、财政等权力切割成小块,分配给各级官员,而现在四大总管在辖区内几乎拥有了一切权力,比当年安禄山在唐朝的权力还大(当然只是名义上)。
第十二章 汴京失陷
从宋军的回忆录可以看出,金军并没有滥杀无辜,只是惩罚了一小批抵抗最坚决的人。粘罕作为金军中最觊觎北宋领土的统帅尚且如此,其余的人更不会滥杀。
对落后文明的军队而言,都必须经历从劫掠制变成俸禄制的过程。可是一旦完成了俸禄制的转型,军队最勇猛的时期也就过去了。
宋钦宗一面继续犒军,他穿着军装露出双手,与士兵共患难,算是给他们一些鼓舞;一面为了表达地主之情,甚至让人去往金人的营地送了酒食,这也表现了古代战争温情的一面。
第十三章 艰难的谈判
皇帝之所以不想离开,是将希望重新放在了和谈上。他宁肯相信金军,也不再相信自己的军队了。
第四部 靖康之难
第十四章 惊天之变
宋钦宗一声令下,人们纷纷入园,多时能达到上万人。当年宋徽宗从全国运来的珍奇树木就这样被当作柴火砍掉了。不过,皇帝的好心却并没有换来回报。由于京城逐渐进入无政府状态,皇帝开放园区很难惠及普通民众,反而成了流氓豪强觊觎的对象。当人民砍伐了树木,准备运出时,都被有组织的军事和半军事团伙夺走了。
对万岁山的破坏持续到十二月二十九,直到什么都没有剩下,才告结束。一代盛景只存在了几年时间,就毁于一旦了。
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
秦桧的这封信注定了他要和皇帝一起被金军带到北方,这才有了后来他的返乡与担任宰相。可以说,南宋高宗的一系列事件都发端于秦桧这一天的“英勇之举”。
金人对这三十人的要求是,不要你们作大义和策略,而是要作乡土方略利害,要实用性的东西。三十人于是纷纷将山川险隘、古人攻占的地理因素等写出来,交给了金人,它们成了日后金军进攻宋朝全境的依据。
第十六章 战争中的女人
同样是从二月初七这一天开始,北宋灭亡就到了最悲惨的一幕:北宋朝廷用女人的身体来偿还男人的债务。
第十七章 撤离
康王考虑更多的是金军走后的秩序重建,并不想将金军截留在内地。
太上皇住在了燕京的延寿寺内,时常与斡离不打球、喝酒,日子过得还不错。延寿寺位于现在北京前门琉璃厂东侧,距离燕山城不远,交通方便。
画外音 百姓真的在乎帝王吗?
这样的书只能出现在宋代,在其他任何封建王朝,调侃本朝的皇帝都是死罪。但这本书却在民间堂而皇之地流传,南宋的皇帝也拿它无可奈何,明知其中编造了许多对皇室的侮辱,却无法禁止。
第十八章 还政赵氏
关于元祐太后,也是宋代的一个传奇,她曾经两次被废,却三次被封为皇后,并成功地躲过了靖康的灾难,成了唯一一个留在了汴京的皇后。
在这封文书中,康王恢复成了英明的统帅,汴京城的臣民也纯洁得如同天使,天天盼着康王的到来。既然双方都这么热切,那不如尽快结合吧
在中国历史上,到宋朝为止,当出现以淮河为界的南北对峙时,还没有一个南方的政权能够反攻北方、统一全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