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架上的神明》
- 《我书架上的神明》,刘小磊主编, 刘瑜, 吴思,山西人民出版社,读完:2022-10,评分:7/10
短评
是《南方周末》阅读版2002年开始的一个叫“秘密书架”的专栏的小合集,请各方学者和公众人物讲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书。内容没有做太多限定,每个人讲的方向不一,有的着重于成长,有的着重于学术研究。因为时间比较久远,请的学者多数年纪多数也不小,大部分内容以学术史经典为主,集中度很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设计的细节》、《万历十五年》等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没有什么必要细读,当做书单之书,又多了十数本待读。
笔记
书单
哲学
科学
心理
政治
法律
历史
文学
艺术
书摘
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年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
蒋廷黻和新史学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使我重新思考西方史学家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义。
在中国研究者的叙事中,除了蒋廷黻等少数史学家,大多数中国学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将中国在近代的遭遇描述成一个纯粹的受害者角色,但这种基于国家主义情怀的描述,显然没有弄清楚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回应。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纵观这一千年,中土亡国灭朝的契机多来自东北,中原王朝有三分之二的时期受到东北亚民族的统治(包括金朝统治华北期间),千年首都之北京必须同时位于运河终端和东北国防线上,而失去中土的集团在海外建立流亡政权也成为一种规律,因为这个千年里已出现“华侨”,起源于北温带的中国向南延伸至赤道地带。
——孙隆基,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