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极限》

00 Attachment/s34300626.jpg|150

短评

对话双方的身份引爆话题,去年豆瓣年度图书排名第一(或者是第二),以致上野千鹤子在国内待出版的书越来越多,甚至连铃木凉美的书也马上就要上架了。

首先惊讶于铃木凉美的出身和表达能力,其次是上野剥丝抽茧般的解构能力,在客气的外衣下,有些语词还带着“看我来戳穿你了”的小快感。

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恐弱”,这个主题贯穿全篇;适用范围并非仅限女性,很多场景下都能套用。这是一种精英女性以及更多自以为精英的人经常陷入的、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心态。

笔记

情色资本

强调女性具有能动性、自愿选择成为性客体,是性产业的陈词滥调。因为女性的能动性可以为男性的性欲免责。

我对“情色资本”这个概念持批判态度。据说它是社会学家凯瑟琳·哈基姆参照“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创造的概念,但我甚至认为它在社会学层面上根本立不住脚。因为“资本”本该是能带来利益的东西,而且除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学历和执照)、社会资本(人脉)等无形的资本也都是可以获得并积累的,但情色资本不仅不能通过努力获得(有人说可以,但终究是有限度的),还无法积累,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这种心态叫“恐弱”。这是精英女性经常陷入的一种心态。

非常精辟。

想必你也知道,社会学领域有一个两难的问题:结构还是主体?主体作为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在结构上处于劣势的人确实有可能在短期内反过来利用其劣势从结构中获利,但长远来看,这将导致结构的再生产。

特别的个体和共性理论的问题,自然科学的边界更为清晰,可证伪的定理就不再有效,但在社会科学中就始终比较模糊。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渴求是一道终极的二选一——“爱还是理解”,曾经的我定会回答:“妈妈,我想要的是理解而不是爱。”但后来我想通了,也懂得感激她了。因为我没有得到理解,却得到了真诚耿直的爱。

母女

我不知道你母亲的异性缘怎么样,也不知道她是否与丈夫以外的男人有过危险的艳遇,但在我看来,她那富有女性魅力的外表更像是在女性世界里展现优越感的工具,而不仅是用于吸引男性的元素。不过这种“我跟寻常的家庭主妇不一样”“我跟普通的女性学者不一样”的意识其实建立在厌女症之上。因为这种态度拒绝与那些只能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和刻苦成为学者的女性共情,也拒绝理解她们走过的人生路。

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强烈自负,也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能让精英女性远离女性主义。也许你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这种强烈的精英意识。

这个也是精英女性的“恐弱”意识。

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一个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又怎么可能相信和尊重别人的经历和感觉呢?

恋爱与性

性高潮被称为 ecstasy。拉丁语是ecstasis,意为突破稳定状态,可以翻译成“忘我”“入迷”或“陶醉”。性有顶点是上天的恩赐。因为这意味着它有终点。有人把性高潮比作“小死亡”。我遇到过一名能勃起但不能射精的男性。他的问题被称为射精障碍。“无法结束”的性肯定非常痛苦。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接纳小死亡。没有“可以把自己交给对方”的绝对安全感,就不可能在别人体内迎来小死亡。只有确信自己一定能复活,人才能容许自己小死亡一场。性是死亡和重生的仪式,它把我们带回到“生”,而非“死”。

婚姻

最狭义的家庭即核心家庭,由性二元关系和母子二元关系组成。即便去掉性二元关系,家庭仍可以维持,反之则不然。迄今为止,家庭一直是无法替代的社会再生产制度,把无法再生产的单位称为“家庭”不过是一种隐喻。

认可欲求

读完弗洛姆(爱的艺术 (豆瓣))之后,我对书中的好几处产生了共鸣。他区分了性和爱这两个本该区分的东西,非常令人信服。他认为性障碍(性冷淡)的原因“不在于不了解正确的方法或技巧,而在于情感上的压抑使得他们无法爱人”,“对异性的恐惧或憎恨”阻碍了这些人“沉浸其中”(并因此高潮),这与我在第三封信中围绕高潮展开的论述相吻合。

但弗洛姆指出,孩子必须走出理想化的母子关系茧房,置身于父爱这种“有条件的爱”之下。

工作

如果我贬低自己的伤痛,坚持认为自己周旋得很好,那么对社会而言,我永远只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便利玩意。可我又不愿意高估伤痛,被迫假装自己受伤。所以我切身感觉很难确切把握自己的伤势,也很难准确地将伤痛表达出来。

编辑总在寻找有走红潜力的人才,年轻人很容易被这样的编辑唆使,信以为真,甚至刻意迎合。可他们一旦过气,编辑便弃之如敝屣。我对此深有体会,毕竟也是过来人。所以我一直苦口婆心地劝他们脚踏实地,积淀出不受时代和潮流影响的东西。

男人

自由主义的自我负责理论有一个前提:个人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是可以自由进行自我决定的主体。

如果没有与女性运动相匹敌的男性运动,原因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是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害性,要么就是他们从中受益。

再扯远一点,其实活着就是孤独地面对自身的利己主义。只有建立起彼此自我对等的纠葛,男女之间才能有正经的恋爱。

到了四十岁上下,人生的太阳便会渐渐西斜。届时你会痛感人生有限。给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排一排优先级,千万别颠倒了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