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华书局,读完:2022-10,评分:9/10
短评
本书首次出版于1938年,是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同名经典读本中最薄的一本。书中提出近代中国落后的三大原因:科学、技术、民族观念,并以简要的轮廓和观点梳理了近代的大历史脉络,对小白可谓非常友好,是以作为研究近代史的门槛读物。
因时代原因,个别处被模糊处理,但此中华书局版已经是最好的一版。
笔记
总论
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d2380d]]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
第三节 东西对打
是时英国在中国洋面只有两只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无法到广州。义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他(林则徐)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英人初提香港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那里。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
当时的官军有两种,即八旗和绿营。八旗的战斗力随着满人的汉化、文弱化而丧失了。所以在乾隆、嘉庆年间,清朝用绿营的时候已逐渐加多,用八旗的时候已逐渐减少。到了道光、咸丰年间,绿营已经成了清廷的主力军队,其腐化程度正与一般政界相等。
但是绿营在制度上也有一种好处。这种军队虽极端腐化,然是统一的国家的军队,不是个人的私有武力。在道、咸以前,地方大吏没有人敢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私有的武力,是太平天国内乱的意外副产品,以后我们要深切的注意它的出世。[[#^fa9594]]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我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
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第三章 前进及其失败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的建设全在他手里。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他看清楚了如果中国能战胜日本海军,无论日本陆军如何强,不能进攻高丽,更不能为害中国。那末,李鸿章办海军第一个困难是经费。经费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财政制度,如同一般的政治制度是中古式的。中央政府没有办海军的经费,只好靠各省协济。各省都成见很深,不愿合作。……其次当时皇室用钱,漫无限制,而且公私不分。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关系的。关系可以说有三层:第一,资本主义的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 国内的资本多了,利息就低;……第二层关系是商业的推销。各国不但提高本国的关税,并且提高属地的关税。这样一来,商业的发展随着政权的发展,争市场等于争属地。……第三层关系是原料的寻求。
资本主义可变为帝国主义,也可以不变为帝国主义。
同时不要把帝国主义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世界上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帝国主义了(比如蒙古)。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所以甲午八月十八的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值得我们研究。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的大错。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那一党派。
在太平天国以前,我国并没有私有的军队,有之从湘军起。湘军的组织和精神传给了淮军,淮军又传给北洋军,以致流毒于民国。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因为)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之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附录
在四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群众都是反对近代化的。这不是说这四国的群众是比别国的群众特别顽固。无论在那一国,群众是守旧的。创造是少数人的事业。……从这四国近代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着一个共同结论:政权愈集中的国家,其推行近代的成绩愈好。
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画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