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叫香港》

00 Attachment/s35213911.jpg|150

短评

黄宇轩的第三本书,这次不是散步路线,而是50个文化地景(可以这么说吧),50周参与重新认识香港的个人实验。

豆腐块文章,像是在写专栏。文字比想象中好,科班还是不一样。我大概是最能共鸣的一波读者,大部分地方都去过,甚至连多数推荐书目都知道。香港去过几百次,也远未到全熟的程度,城市的厚重可见一斑。

读新出的港版书,一个特别的印象还有每篇词汇都在突破(出版社也叫突破),明明什么都没说。可见我们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笔记

Week 2 山顶

山顶总让我想到陈果的电影《香港制造》 (1997)中,由李灿森演的中秋在白加道缆车站尝试杀人但失败,及后徒步走下山的一幕。自此之后,我就对所有通往山顶的路很感趣。

Week 3 机场

如今走其中享用这座机场的效率与精心设计的空间,很难会记起它曾是具争议性的一项基建。1990年代初,中英双方争持不下,是否该在主权移交前的过渡期动工兴建新机场、政府库房的储备是否应留下、建设的负债该由哪方承担等。曾被期望在1997年完工的机场,终在1998年开幕,时间点也耐人寻味,刚好遇上了金融风暴,城市的气氛已不像1997年时乐观。

Week 5 旺角

珍·雅各(Jane Jacobs)的经典著作《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美国都市街道生活的启发》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961)中,其中一个最有名的概念,就是描街道上的「芭蕾舞」。

Week 6 星光大道

2011 年,CNNgo 选出星光大道为全世界「第二伏」的旅游陷阱(Tourist trap) ——即使这段路依然终日人山人海,也似乎要寻求改变。

是以,星光大道2015年底被关闭等待「推倒重来」,有些城市文化人提出,该段海滨不应再被主化为星光大道。

Week 8 加多利山

建筑专家近年经常澄清,有些大众和新闻提及的包豪斯建筑其实都被错认了,特别是被大幅改建的湾仔街市和之前荒废已久的中环街市。这背后不仅是学理和分类问题,还牵涉到现代建筑复杂多变的流派和演化史。将这些建筑归类在一起的不全是明确统一的风格特征,反而是一种回应急剧工业化社会的设计理性,包豪斯作为一所1919至1933年曾经存在的公益学校,实际上没有发展出一种显著统一的建筑风格。

近年,大众尝试更精确地追问,有没有正统包豪斯建筑这回事时,追溯至以色列——有大量的包豪斯师生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逃到特拉维夫,十多年间建起四千多间白色小屋,后来当中大约一千座组成的白城(White City)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Week 9 华富邨

到访华富邨不能错过附近重要的景点,是海旁瀑布湾公园的边缘地带,有上千尊佛像放在一起的满天神佛角落,也是香港首屈一指有趣的景点。

Week 10 中环历史建筑群

而因着这一批现代建筑,我重新看见中环的历史建筑无处不在,涵盖不同年代,走遍中环便能一次过遇上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在关注城市建筑保育的论述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应仅因某年代的建筑仍然较为常见,或某座单一的建筑被认为不够美学价值,就轻易允许它被拆除,我们应要有一种「年代感」,一个区里拥有齐全的不同年代建筑,而且每个年代的建筑都能与同代的其他建筑相互比较,才是最理想的多元。

Week 11 赤柱

近年,民间历史好者开阔历史角度,聚焦谈文物,特别谈到跟二次大战相关的古迹,也推广赤柱的书写。我也因而提出新角度——从建筑与文化上的前卫看赤柱。圣士提反书院在2008年开设文物径,大众对这所校园内的战前古迹认识加深,1981年落成的战后建筑杰作,也是本地大师何弢的代表作——科艺楼却少人提及。……是香港难得百分百的粗犷主义(Brutalism)建筑。

Week 15 二陂坊游乐场

上世纪80、90年代至千禧年后,香港各处的游乐设施趋向单一化……然而,如游乐场历史研究者樊怡在《香港抽象游戏地景》 (2021)一书中所述,在统一化的时代来临前,全球游乐场在二站后有过非常实验性的阶段,设计师会因地制宜,创作外观变化多端而且款式前卫的游乐场。

Week 16 香港坟场

资深文学研究者小思的《香港文学散步》 (1991)和历史学家丁新豹的《香港历史散步》 (2008),在探讨香港的文学地标与历史时,皆有写到坟场,突显死亡连向历史与记忆,而思索死亡本是一种学习。

在香港坟场,你可找到这座城市开埠前后的病疫史。不少在19世上半叶辞世而安葬在此的人,皆因得病而早逝。这个坟场曾被称作殖民地坟场,参考了巴黎最大墓地东公墓的设计,内里设有喷泉,而香港最古老的教堂——香港坟场教堂,其实也在这坟场里。

Week 18 荃湾

如果要选最能阐述香港城市空间的书,其中一本我必然会选的是,由几位建筑学者Adam Frampton、Jonathan D. Solomon 和Clara Wong共同撰写的 Cities Without Ground: A Hong Kong Guidebook (2012)。本书提出的分析是,要立体地理解香港的都市环境,就要理解连接着各种离开地面的大堂、通道、隧道、天桥等与地面无关的一套庞大行人系统。书中收录了三十二张路线图,展示不同地区的「离地」通道如何连绵不断。

Week 19 湾仔利东街

作家黄碧云的小说《烈佬传》 (2012)写染上了毒瘾的主角,半生进出监牢,无处为家,总在湾仔流连,彷佛只有湾仔算是他半个家。马家辉写的《龙头凤尾》 (2016)受他成的1960、70年代湾仔影响,以修顿球场为重要场景,将湾仔塑造成一个江湖,边缘人物在里找安身立命的角落。1977年,文化杂志《城外》草创初期,评论人黎则奋在(湾仔:吾乡、吾土、吾民)一文,描述童年时代的湾仔多姿多彩。

谢安琪的歌曲《囍帖街》 (2008)脍炙人口,让广大群众模糊地对利东街产生了独特的情怀,说是模糊,因为歌迷未必知道利东街曾有的模样。其时利东街已被完全清拆,反对重建的社会运动却留下深刻的思想影响,促进更多人注重建议题,并再思社区保育中人与邻里关系的未来。这场社会运动被完整记录在纪录片《黄幡翻飞处》 (2006),以及书籍《黄幡翻飞处——看我们的利东街》 (2007)。

Week 20湾仔

到达旧湾仔,在皇后大道东洪圣庙那一带的南边,有一部分依山而建的民居,那边的楼梯左穿右插,像是个小迷宫。在迷宫的东段的顶端曾有好些存在多时的荒废建筑,包括一直没有被拆卸而特有名的南固台。

Week 22 观塘

Dear Jane的「观塘三部曲」:三首歌曲的MV横跨多年,有连续的故事,全都在观塘发生。

Week 23 尖东

这片空间让我立时想起组合达明一派的歌曲《今天应该很高兴》(1988)。词人潘源良写到「闹市这天,灯影串串,报章说今天的姿彩媲美当天」和「望望照片,追忆寸寸,某一夜热闹圣诞节,重现目前」,说出怀旧之下的淡淡愁绪,像是让我感受到,人们当年站在尖东的灯影串串前,已在不舍眼前未必留得住的香港。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