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与桃花》
📙《土瓜湾叙事》西西
短评
从遗作开始读西西,主要为了读《土瓜湾叙事》这一篇。文字能力好强,很久没读过纯粹技巧高超的中文写作了,有些甚至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都很模糊。
西西在土瓜湾住了四十多年,对街区的熟悉和热爱把这里写到了很多故事里。土瓜湾去过很多次,画个苹果的政府大楼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点,读过西西之后,更想去深挖一下。
笔记
土瓜湾叙事
前言 (何福仁)
在我编导的纪录片《候鸟:我城的一位作家》,西西曾用积木搭建土瓜湾一带的街道,再加以讲解。还有小说,深刻的长篇《美丽大厦》,她的确就曾居住在这么一个大厦。
陈大文和文嫂要搬家时去看了许多房子。搬来搬去,始终还是选择土瓜湾,离尖沙咀、佐敦都不太远;过海也方便,有一个码头,可以到港岛北角,算是适中的地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土瓜湾的房子最便宜。
最简单的就用城市和省份命名吧,中国有那么多的省城市县,全部交给土瓜湾也用不完。于是浙江街、贵州街、江西街、江苏街、福建街、安徽街,纷纷驾临小小的土瓜湾。这样究竟比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更有人情味。
著名的十三街,全用祥瑞的动物名字,什么龙、凤、麟、鹿、鹰、鹏、雁、蝉、燕、马、鹤,表现了华人希企吉利消灾的心理。
檐篷都是僭建物。只要站在土瓜湾道上,抬头就可见到无数巨大的招牌,挂在楼宇外墙,伸过半条马路,而楼墙窗外,是密密麻麻的花笼、封密的露台、悬空的板房,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至于看不见的,隐蔽在大厦中间的天井内的、平台和天台上的,还不知有多少。其实,肥土镇名流的豪宅,不少也有僭建。
这条街道上的房子的确太旧了,都是长者,而且都是连体共生,共有两种类型。其一是长廊型,几乎占了一百米的街道,是在一幅土地上建起几幢形格相同且相连的大厦,十二层高,一梯十伙,大厦中间是一道走廊,十个单位分布在两边。各单位有一列大窗,朝马路或内街,面积三百多平方呎,只有一室一厨一厕。这样的单位陈二文进去过,它曾经是白发阿娥的寓所。
最后,陈大文夫妇搬到土瓜湾最北的地方,楼高十一层,打开窗子,就见到宋王台公园的一排树冠,再远一点,就是旧启德机场。
几乎每一次,白发阿娥见到陈二文,都是在落山道上,那里有一列售卖鲜鱼鲜肉、烧腊的店铺。
二文来到土瓜湾居住的时候,觉得一切已经完成了。完成,陈二文指的是一条并不长的街道,叫土瓜湾道。它仿佛横空出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启德机场,然后飞走了。那么它的来路呢?原来是从另一条马头围道长出来的。马头围道的诞生地是红磡芜湖街,这条街浩浩荡荡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启明街竟不见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经进入了土瓜湾道。两条街道平行紧靠,街道名称并置,一左一右。世上恐怕不多吧,陈二文是这样以为。曾有新移民拿着地址问他,土瓜湾道一号在哪里?陈二文也学花阿眉的朋友,但不是答:在土瓜湾道二号旁边,而是马头围道一百二十七号旁边。她以为开玩笑,二文就带她去看。启明街转角的一家半边铺位就是土瓜湾道一号,旁边就是马头围道一百二十七号。多年来,店铺倒换过许多手,如今是卖蔬菜的摊档。
土瓜湾道一号的对面,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休憩公园,在四条交通要道的中心,车来车往,它兀自悠然安静,还打理得秩序井然,树木葱绿,许多印巴家庭的一众大小常在草地上野餐。
有人追问她,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在世界地图上根本看不到,其实连肥土镇也不会存在,何不把眼光放远,视野放大?譬如,你何不寻找那个漂泊的罗布泊湖,那个消失了的巴姆古城,都是有趣、神奇的地方,而且各方注目,这样你就进入了世界性的话题,你就受到世界性的注目。这位作家想也不用想,回答:有趣、神奇的地方我去过一些,的确打开了我的眼界,旅游时,一定是我最愉快的日子;但我最关心的还是我生活的地方,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地方,对我有意义就是。对你的生活,她说,你要有诚意,你不会介意外人对它没有兴趣。外人不知道,陈二文插嘴,是他们无知。不,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你甚至可以咒骂它,但请不要居高临下地俯视。
但时代渐变,土人常常喝茶的酒楼,不再接待本地茶客,变了旅行团的饭堂。
土瓜湾也有一条海滨长廊,比起尖沙咀的那段短狭得多,却更适宜居民散步憩息。有一天,陈二文发觉有一个长者沿着长廊漫步,后面居然有三数人随着拍摄,他问其中一个,她可是什么明星么?不,那男子答:她是我城一位作家,正在拍纪录片。
我真的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吗?花阿眉想,这个夏天,决定不出远门了,就在土瓜湾自由行。旅行,为什么一定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乘搭十多小时的飞机,花费又昂贵。即使是三数小时机程的邻近国家,也要近万元的消费,平日得省吃节用才行。难道肥土镇就没有值得去看的地方?我们总是不屑看身边的景物。花阿眉觉得,为什么不可以在本土旅游,就那么四五天,或者一个星期吧,在城里的大街小巷闲逛;带一张地图,也背着背囊,挂着照相机,其实跟到外地远游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九龙城道就由小公园的北端开始,南端小公园则是土瓜湾道的起点。九龙城道是一条充满奇趣的街道,尤其是前半身,热闹、活泼,并非土瓜湾任何街道所能比拟。
到了贵州街,土瓜湾道已所余无几了,余下的只是工厂大厦。再走过贵州街休憩处,在一幢破旧、恐怕已不再运作的工厂大厦后面,就是巴士总站,面对九龙城码头。那工厂大厦叫红棉,另一边,花阿眉许多年后才发现,它的名字真好,叫幸福大厦。花阿眉拍了几张照片,好像也拍了一点沧桑。
陈二文是常常到图书馆来的,每个月总有三至四次,不论风雨,每次借八本书,一本不多也一本不少,而且准时归还。土瓜湾这区不错,有一个图书馆,在建筑物顶楼画了个苹果的政府大楼,楼下是街市,卖瓜的卖瓜,卖花的卖花,也卖牛肉、猪肉和活鸡。吃错了、读坏了,可以上二楼,上面有诊所。高层有康文署,可以去订室内运动场打羽毛球、篮球、排球,也可以订户外的足球场。很奇怪,肥土镇的地区图书馆常常会设在街市楼上,大概是为了照顾街坊两方面的食粮吧。离苹果屋不太远的另一图书馆也是在街市旁边,那里是红磡街市,真令人相信这是刻意安排的。
天阴最好,就在家附近看风景,看人来人往,看小店倒闭和开张。整个街区和早一年、十年、二十年完全不同了。楼下的茶楼不再向街坊开放,而是只接待旅行团,一天三次,潮水似的旅客被吸了进去又吐出来,吐出来的每次有一百多人,把整条街的大厦门口全堵塞住。
城市要讲面子,市容不可凌乱,于是兴建街市大楼,把街市赶进建筑物里去。那座十多层高的大楼,楼上有康体处、市立图书馆、医务所,楼下三层就是街市:一层鲜鱼肉,一层蔬菜兼家禽,地库售干货。市民都乖乖地上街市大楼去了?大街上再也没有肉店菜档了?不是没有。许多人就是不爱上街市大楼,就爱在大街上徘徊。各有各的理由:赶时间,就在街上买;一把年纪,上街市大楼要爬楼梯,又无电梯;天气热,冷气不够;地方窄,又要按一定的方向走;等等。于是,大街上仍有许多肉铺菜档,马路上倒又能再摆卖了。
陈大文总觉得弟弟没有正经做事,这些,不是转眼就过去了吗?二文苦笑,正因为一切转眼就失去,不牢牢记住,怕来不及了。他的报告中有这么一句:我们土瓜湾的发展史,从一只猪开始。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