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消费时代》

00 Attachment/s29405075.jpg|150

短评

总体说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颖观点,不过有关第四时代的消费特征,部分哲学角度论述值得一读。人类以及自我终将向何处去,消费固然重要,但生产力、意识形态更具决定性作用。

笔记

《第4消费时代》-1.webp|600
《第4消费时代》.webp|600

从第二消费社会到第三消费社会的变化

成为消费社会病理的自我探寻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了自我主义者呢,罪魁祸首不是别的正是消费社会。他们有自己专用的房间、音响、电视机、电话、适合自己的服装等等,正是这些个人专用的私人物品为他们日后变成自我主义者提供了土壤。

永恒倾向与自我改造倾向

不安的消费者所拥有的第二个倾向是“永恒倾向”,具体来讲包括追求国外的高级奢侈品。消费者追求国外奢侈品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向品牌靠近,而不是因为这些品牌更加接近消费者的自我。与自我的“含糊性”不同,高级奢侈品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所以不安的消费者很容易被高级品牌的永恒性所吸引。后面将提到的日本热潮以及最近神社大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同样道理,拥有千年历史的东西深深吸引着现代日本人。

不安的消费者的第三个倾向是“自我改造倾向”。当消费者意识到无论是高级品牌还是其他东西,消费已经无法实现自我独特性时,他们认为只能改变自己,这种改变分成内在改变和外在改变两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在改变是“学习倾向”,包括各种形式的自我启发、取得资格证、学习技艺,等等。

外在的自我改造包括染棕色头发、戴耳环、文身、整形等,肉体改造一般包括健身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瑜伽、营养补充物质,等等,这就是藤冈和水野指出的“be时代”的最终状态。

从第三消费社会到第四消费社会的变化

信息社会与利他意识

信息不同于物质,只是独占它、保藏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能向他人传播信息,和他人共享信息,那么也就无法体会到拥有信息的乐趣。只是像堆积金条一样收集信息,那样的信息是无法产生价值的。或者像故事里讲的那样,把信息像金子一样装在罐子里,埋到土里藏起来,也是无法带来任何乐趣的。

挺有意思的,不过在更高的层面,物质也等于信息,信息未来一定也会成为彰显身份的形式。

不炫耀的消费

举个例子,我觉得优衣库的商品就不是那种会让人在购买或占有它后,从购买和占有行为上感到快乐的商品。购买优衣库的商品是无法拿来自夸,或者拿去和人炫耀的。然而,正因为如此,人们购买了优衣库的商品。这也表明了人们对拥有物品并没有太大的热情。

所以,优衣库提供的与其说是商品,不如说是一种服务。

消费社会的去向

“喜新厌旧”的观念必然助长着人们的虚无主义观。因为新的事物不见得永远优于旧事物,因此拥有新事物不意味着永远的完全的满足。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世纪的农民因为感到自己完成了人生这个有机的圆环,因此带着对人生的满足感离开了人世,而近代人无法达到这一点,近代人只能带着对人生的厌倦感离开人世。”(《作为职业的学问》,1919 年)

这是因为在文明社会里,新的事物不停地出现,旧的事物却渐渐地被遗忘,在这种社会里不存在“完成”,因此“死”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不管活到多久,人生总是没有“完成”,最终都会以半途而废告终。如果“死”毫无意义,“生”也丧失了意义。如果最终的“死”不存在任何意义,“人生”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摆脱消费主义的确是活出人生意义的必经之路,不被过度的消费束缚,找到人生完满的形态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韦伯并没有谈论 20世纪的日本消费社会,但是可以说 20世纪的消费社会是韦伯所批判的社会。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