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总结
又是被浪漫主义围绕的一年!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年度书写
近几年的生活波澜渐定,更有时间聚焦阅读,对书写的影响也不小。在年底写了这篇长文,与以往的文字有许多不同,是与过去7年的正式告别。
我不是写手,对生产大量文字并不擅长。书写于我是对经验的对抗,是时间累积后自然的化学反应。回望的机会因为稀少才尤显珍贵。
年度阅读
阅读90本,共约2,000.9万字,平均7.5本/月,5.48万字/天,阅读量近年最高。今年的阅读能力显著上升,会另开个贴子完整总结。
年度图书:荷马史诗
年底的某一天失眠,决定开始读古希腊,当天凌晨就读起了《伊利亚特》。直接打开了一座大金矿,共读了8本荷马主题,果然是西方哲学和艺术的母本,值得一生去研究。
年度人物:段义孚
从年头读到年尾的学者,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共读了8本,阅读的起点是他的自传和晚期的学术小结。段义孚的研究看上去简单,“风格化”的地理学论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他的学术代表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古典式努力,他的一生是在浪漫和理性间游走的咏叹,是我在未来阅读的历程中,始终都会回头想起的一个路标。
年度虚构作者:夏目漱石
从东京回来后研究“明治时期文学”主题,夏目漱石是代表人物。看了5本,还远未涵盖他的创作生涯。如果明治时期只读一个作家,就读夏目漱石,如果只读一本,就读《我是猫》,最能代表明治精神的一本书,如今看来不仅没过时,还因历史的映照显出更长远的价值。
年度音乐
听过115张专辑,21张五星,新歌寥寥。如今听歌是种肌肉记忆般的输入,还需要一个契机把它转换成更充盈的体会。看了两场live演出:狗毛和野外合作社。大概十年没看演出,音响震的脑仁疼,年龄的变化让人心寒。
年度新专: 方大同《梦想家》
现在才听方大同,有种从胜利者的阵营里逃脱出来的感觉。因病处于半退隐的状态,养病期间录制的这张专辑。即使音域狭窄到可能上下八度都没有,唱不上去的地方直接念,却从头到尾打动了我。这张在今年乃至最近几年华语流行音乐届都独一无二,类似的创作基本不可见。
年度旧专:Beyond《再见理想》
Beyond对小时候的我太厚重了,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因暂时的工作地点变化,3月把地铁阅读换成了听歌。《再见理想》是一气呵成的,是累积了好久的能量爆发,引领华语乐队进入全面绽放的新时代。
年度歌手:郑华娟
郑华娟的离世太突然,用了几天才接受这个事实,接下来连续一周都在听《旅途与岁月的纪念品》。这张回忆很多,能听出来不少后期创作的影子,每次重听还是会有新发现,非常神奇。
年度观影
年度电影:是枝裕和《怪物》
是枝裕和始终不是最喜欢的导演,但他给我的滋味却是层层递进的。跟国内大部分的导演的高开低走不一样,他的作品似乎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偷偷冲击你的心,这几年的《小偷家族》和《怪物》都是。
年度旧片:赛尔乔·莱昂内《美国往事》
去年是《教父》、今年是《美国往事》,在这些传统观念的表达显得刺耳的时候才开始欣赏,是中年化给我的一个改变。我也应该继续学着读懂更多电影语言。
年度剧集:《镰仓殿的13人》
因为要了解镰仓幕府的历史,看了人生第一部大河剧,短期内也是最后一部。并不完美的剧集,缺点是节奏过慢,投资明显也不足,三五个人就拉开一场大战,地图上画一画战争就结束了。但整体看下来还可以,起码把源平合战末期到镰仓幕府初创的故事讲完整了,看完把镰仓幕府前期相似的地点、人名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也理了个大概。
年度城市
东京
在东京完整的待了一周,暴走了很多人文历史地点,发现原来我从未认识过东京。镰仓、江户、明治到现代,东京是时间的断层,不同时代的记忆可以在相邻的几个街区内找到痕迹。最喜欢神保町书店街和上野公园到东大一带,直接来个文学citywalk,读明治时代的小说,每条街都在文字中。
年度地点
年度博物馆: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
走了很多博物馆,看了很多展,没有具体数,应该超过50间,主要是香港的。东京大学里的这间是近年看过高水准的博物馆,从宇宙到生命,刻意随机的展示,结语差点看哭,勇敢的说出博物馆的意义和本质。
年度文化地点:志莲净苑
如果只选一个地点,只能是这里。养了多年的狗离开了,在这里为它精神送别。这里某个角落一个小小的地方,是留给小动物和无家可归的人(名字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用途)。
年度展览:《回望—梦周文教基金会早期中国影像藏品展》
大湾区的展跟北京上海相比差距非常大,深圳的展大多惨不忍睹,香港有几个还行。这个展到2025年2月3日,在香港历史博物馆新开的梦周历史影像及文化馆。年初读了一些晚晴和近代史的细节,很多历史场景和当时的生活再现,就是赶不及再去一次。
年度节目
时代结束了,但至少我也曾经心碎过
录节目在生活中的序列被排得越来越后,甚至几乎停滞了两年。今年录了5期,发布了3期,已经非常高产。每期对我来说的意义都差不多。一定要选的话就这期20周年的节目,这是找到回望的方法,理想般呼吸的角落,一种被遗忘的诗意。
2025年计划
输出
从来不用计划,是自主的迸发,只不过节奏不好把握。能把所知所感分享给世界一直是很重要的过程。我想写与以往不同的文字,做与以往不同形式的节目。但时间就那么多,真正能出来什么样,还待摸索。
音乐
年底确诊干眼症,新一年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会有所控制,决定给一部分到音乐。与音乐相伴这么多年,主要盘旋在华语圈,对西方音乐的源头和发展缺乏全景,对乐理和文化更是认知不足。今年想更体系化的听一些,先从民歌、摇滚入手,如果可以再试一下古典(不知道是第几次尝试了)。
电台和网站复活
作为初代podcaster,我的创作与目前的知识型播客完全不在一个路径,播客的复兴实则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听众寻求的东西并不是我能给与。在新一年,我决定复活电台和已经做了20多年的个人网站,虽然不会太快。它代表了我模糊的某个部分,在对确定性的追求已至狂妄的今天,真的没有人愿意用原始的方法叩问心灵了吗?我打算再试一次。
The moonlinght lit the ground
The moonlight give me a chill
But only the moonlight will show me my way
Nobody'll help, But what else can I do?🎵 Long Way Without Friends, 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