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杜鲁门·卡波特

介绍

卡波特从17岁起经常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46年,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米利亚姆》(Miriam)获得了欧·亨利小说奖,成为美国文坛新秀。194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Other Voices,Other Rooms),该小说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195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草竖琴》。同年,他以短篇小说《花房》第二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1959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创作奖,1964年被选为该院院士。

著名的作品之一为发表于1958年的《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在纽约追逐名利的故事。该小说于1961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片中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的位置。

但真正奠定卡波特文坛地位的作品则是出版于1966年的《冷血》(In Cold Blood,又译为“凶杀”)一书。依照卡波特本人的说法,他在《冷血》中采用了独创的“非虚构小说”的文体形式,该文体集传统小说想象力与新闻报道纪实性于一身,开创了美国纪实小说(nonfiction novel)的先河,带给读者的是另一种接近超现实之美的阅读体验。

“非虚构小说”开创了一种为人纷纷效仿的新体裁,在对真实人物或事件进行描写时使用小说试的手法,同时带有虚构的指称。卡波特将这种文体和“报告文学”以及“纪实文学”(reportage and documentary)进行了区分。《冷血》正式出版后,盘踞畅销书榜首位长达1年之久,售出了数百万册,隔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卡波特可谓名利双收。

欧内斯特·海明威

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英文: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 #迷惘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作品的关键词:迷惘、虚无、出生创伤、成长阴影、男性气概的迷恋与丧失、战争创伤、自杀情结、同性情愫等。

亨利·米勒

介绍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国“垮掉派”代表作家。生于纽约曼哈顿,一岁时随父母搬入布鲁克林,1909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因不满墨守成规的校园生活,两个月后即辍学。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文风大胆深刻,通过大量的性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揭露,赤裸裸地呈现了腐化、破碎的现代西方世界。195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代表作有《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殉色之旅》(1949)、《情殇之网》(1953)和《春梦之结》(1960)等,其中两部“回归线小说”在英语国家长期遭禁,直到1961年《北回归线》才在美国出版。

他以大胆突破现有的文学形式而闻名,并开创了一种新类型的“半自传体小说”,这种文学融合了性格研究、社会批判、哲学反思、意识流、外在语言、性革命、超现实主义自由联想法和神秘主义。此外,米勒还写了一些游记及文学评论,他还创作过不少水彩画作品。

纳博科夫

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作者再于1962年发表英文小说《微暗的火》。这些作品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

他同样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杰克·凯鲁亚克

介绍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是美国“ #垮掉的一代 ”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凯鲁亚克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写作手法——“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颠覆了传统的写作风格。其疏狂漫游、沉思顿悟的人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理想。

约翰·厄普代克

介绍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3.18—2009.1.27),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获得欧·亨利奖等其他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性爱、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标的,“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则是厄普代克独擅胜场的创作主题,他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被誉为“美国的巴尔扎克”。

加西亚·马尔克斯

介绍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剧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雷蒙德·卡佛

介绍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米兰·昆德拉

介绍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阿兰·罗伯-格里耶

介绍

  • 性别: 男
  • 生卒日期: 1922年8月18日-2008年2月18日
  • 出生地: 法国,布勒斯特

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生于法国西部城市布勒斯特,1944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专业研究方向是香蕉病虫害。其后,他长期工作于马提尼克。1953年,他在午夜出版社出版了首部小说《橡皮》(Les Gommes),此后成为全职作家。1961年,他编写的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由法国新浪潮导演亚伦·雷奈的摄制成电影,并获得该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从1960年代起,格里耶本人也曾创作并导演过数部电影,有《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于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荣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2006年的《格拉迪瓦找您》(Gradiva)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君特·格拉斯

介绍

君特·格拉斯(1927.10.16-2015.04.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最终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格拉斯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两德统一后,格拉斯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君特·格拉斯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战后曾从事过各种职业,先当农业工人,学习过石雕和造型艺术,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他是“四七”社成员,政治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在1970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时,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他的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

保罗·奥斯特

介绍

保罗·奥斯特(英语:Paul Auster,1947年2月3日-),生于新泽西州纽华克,美籍犹太人小说家、诗人、翻译家也是电影编剧和导演,曾和导演王颖合导电影《烟》。

奥斯特的作品最常讨论的主旨人生的无常和无限,被文坛誉为“穿胶鞋的卡夫卡”。成名代表作为《纽约三部曲》,现与同是作家第二任妻子希莉·哈斯特维特居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其女儿则是美国歌手苏菲·奥斯特。前妻是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

村上春树

介绍

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介绍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其中,《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该作品获得2003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介绍

斯蒂芬·金,是一位作品多产,屡获奖项的美国畅销书作家,编写过剧本、专栏评论,曾担任电影导演、制片人以及演员。斯蒂芬·金作品销售超过3亿5000万册,以恐怖小说著称,活脱脱概括了此一类别的整个发展沿革。他的作品还包括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短篇小说、非小说、影视剧本及舞台剧剧本。大多数的作品都曾被改编到其它媒体,像是电影、电视系列剧和漫画书上。他在2003年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 斯蒂芬·金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曾搬上过银幕。据说,论原著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比率,斯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则是莎士比亚。的确很多人虽然没读过他的书,却为他的电影痴迷过,其中最著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闪灵》、《危情十日》、《魔女嘉莉》等。

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

介绍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2016年2月19日,安伯托·艾柯在米兰家中去世,享年84岁。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E·M·福斯特

介绍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E·M·福斯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觅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的“E·M·福斯特文集”囊括了这位文学巨匠上述所有的重要作品。

弗朗索瓦丝·萨冈

介绍

弗朗索瓦丝·萨冈(又译:佛兰西丝·莎岗;法语:Françoise Sagan;1935年6月21日-2004年9月24日),本名弗朗索瓦丝·奎雷兹(法语:Françoise Quoirez),出生于法国西南洛特省Cajarc城的富商之家,为法国知名女性小说家、剧作家、编辑。以中产阶级爱情故事的主题闻名。 一九五四年,年仅十八岁的她写出了小说《你好,忧愁》,一举夺得当年法国的“批评家奖”。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五百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萨冈漂亮出众,个性鲜明,行为有些离经叛道,她喜欢写作、赛马、赌博、飚车、酗酒,甚至还吸毒,却备受法国人钟爱。与萨特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不寻常的友谊,都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光环。

奥尔德斯·赫胥黎(1960)

哈罗德·品特(1966)

豪·路·博尔赫斯

介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恶棍列传》等,他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

EB怀特(1969)

巴勃罗·聂鲁达(1971)

约翰·斯坦贝克(1975)

库尔特·冯内古特(1977)

胡里奥·科塔萨尔(1984)

唐·德里罗(1993)

苏珊·桑塔格

介绍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 她的写作领域广泛,以其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艾滋病及其隐喻》和小说《火山情人》。另外其子David Rieff将其日记与笔记编成一本书《Reborn:Journals and Notebooks(1947-1963)》。 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她还是一位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她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战人士,1960年代反对越南战争,也写文章批评过伊拉克战争。

伊恩·麦克尤恩(2002)

诺曼·梅勒(2007)

大江健三郎(2007)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威廉·斯泰伦(1954)

T.S.艾略特(1959)

《荒原》

埃兹拉·庞德(1962)

艾伦·金斯堡(1966)

索尔·贝娄(1966)

约瑟夫·海勒(1974)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菲利普·罗斯(1984)

约翰·欧文(1986)

多丽丝·莱辛(198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托妮·莫里森(1993)

阿摩司·奥兹(1996)

V.S.奈保尔(1998)

石黑一雄(2008)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格雷厄姆·格林(1953)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60)

W.H.奥登(1974)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78)

E.L.多克托罗(1986)

威廉·特雷弗(1989)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90)

艾丽丝·门罗(1994)

若泽·萨拉马戈(1998)

萨尔曼·鲁西迪(2005)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6)

大卫·格罗斯曼(2007)

大卫·米切尔(2010)

米歇尔·维勒贝克(2010)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3)

威廉·福克纳(1956)

伊夫林·沃(1963)

让·科克托(1964)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964)

伯纳德·马拉默德(1975)

詹姆斯·M·凯恩(1978)

田纳西·威廉斯(1981)

纳丁·戈迪默(1983)

詹姆斯·鲍德温(1984)

介绍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着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他的小说《去山巅呼喊》与赖特的《村子里的陌生人》和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被并列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典范。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鲍德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真正的必不可少”的作家。

V.S.普里切特(1990)

普里莫·莱维(1995)

理查德·福特(1996)

伊斯梅尔·卡达莱(1998)

莉迪亚·戴维斯(2015)

达尼·拉费里埃(2017)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拉尔夫·艾里森(1955)

罗伯特·弗罗斯特(1960)

伊利亚·爱伦堡(1961)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964)

阿瑟·米勒(第一部分,1966)

阿瑟·米勒(第二部分,1999)

约翰·多斯·帕索斯(1969)

海因里希·伯尔(1983)

哈罗德·布鲁姆(1991)

钦努阿·阿契贝(1984)

罗伯特·戈特利布(1994)

约翰·勒卡雷(1997)

A.S.拜厄特(2001)

乔纳森·弗兰岑(2010)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2013)

凯尔泰斯·伊姆莱(2013)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54)

乔治·西默农(1955)

弗兰克·奥康纳(1957)

罗伯特·洛威尔(1961)

威廉·S.巴勒斯(1965)

约翰·契弗(1976)

唐纳德·巴塞尔姆(1981)

约瑟夫·布罗茨基(1982)

欧仁·尤奈斯库(1984)

艾丽斯·默多克(1990)

克洛德·西蒙(1992)

纳吉布·马哈福兹(1992)

乔治·斯坦纳(1995)

塔哈尔·本·杰伦(1999)

朱利安·巴恩斯(2000)

赫塔·米勒(2014)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玛丽安·摩尔(1961)

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1965)

布莱兹·桑德拉尔(1966)

乔治·塞菲里斯(1970)

安妮·塞克斯顿(1971)

菲利普·拉金(1982)

约翰·阿什贝利(1983)

德里克·沃尔科特(1986)

W.S.默温(1987)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1)

耶胡达·阿米亥(1992)

伊夫·博纳富瓦(1994)

切斯瓦夫·米沃什(1994)

特德·休斯(1995)

加里·斯奈德(1996)

谢默斯·希尼(1997)

罗伯特·勃莱(2000)

杰克·吉尔伯特(2005)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伊萨克·迪内森

西蒙娜·德·波伏瓦

伊丽莎白·毕肖普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埃莱娜·费兰特

珍妮特·温特森

玛丽莲·罗宾逊

希拉里·曼特尔

多萝西·帕克

尤多拉·韦尔蒂

琼·狄迪恩

格蕾丝·佩雷

娜塔莉·萨洛特

简·莫里斯

安·比蒂

洛丽·摩尔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