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读书报告

8分的书太多了!

有效阅读26本,共约546万字,阅读状态还可以,即使隔了春节和看《狂飙》的放羊时间,每天至少也见缝插针的读了两三个小时。仍旧大半是文学,历史还没什么成果,年初立的大部头flag一本也没完成。

按这个阶段的个人标准,除了在8、9分之间的4本文学类外(《西方文学之旅》《快时代的慢阅读》《鸽羽》《老妓抄》),剩下的几乎全是8分。这是一个微妙的临界,如今选书标准高,碰到太差的书的可能性已经不大,8分意味着足够好却缺少更上一层的体验,换句话说,较少发现知识框架之外的新东西或是捶胸顿足般的表达。

新入7本(读完1本),克制了一下,估计忍不了多久。

▓ 社科

▒ 上野千鹤子

上野千鹤子.png|150

二月做了一次小主题阅读,鉴于女性主义热度持续上升,赶个潮流挑了几本上野千鹤子的知名小书。女性主义题材成为热门类别是好事,看多了未免重复,国内目前的流行读物主要还是梳理观念的阶段,特别深入的还不多。

00 Attachment/s33723475.jpg|150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作者于80年代写就的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论著,时隔三十余年引进国内。

前七章主要是理论变迁,解释了该问题问题来源。现代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本书主要着眼于前两者的调和过程。内容并不是每段都能看懂,但把过去已体会到的“家庭在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之外”、“近代家庭的发明”、“女权的几次兴起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等想法串联了一遍,也有所收获。

00 Attachment/s33797467.jpg|150

📗《厌女》
通过有冲击力的营销,是较早进入国内视野的一本,主要探讨了日本各界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包括社会、家庭、父母,还有女性自己。

语言虽学术,但宣泄的表达较多,理论内容较少,也涉及不少日本各界的时事言论,国内读者会有一定理解障碍。不过把较长的章节和段落切分开,不太难读。

00 Attachment/s34300626.jpg|150

📗《始于极限》
对话双方的身份引爆话题,去年豆瓣年度图书排名第一(或者是第二),以致上野在国内待出版的书越来越多,甚至连铃木凉美的书也马上就要上架了。

首先惊讶于铃木凉美的出身和表达能力,其次是上野剥丝抽茧般的解构能力,在客气的外衣下,有些语词还带着“看我来戳穿你了”的小快感。

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恐弱”,这个主题贯穿全篇;适用范围并非仅限女性,很多场景下都能套用。这是一种精英女性以及更多自以为精英的人经常陷入的、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心态。

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强烈自负,也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能让精英女性远离女性主义。也许你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这种强烈的精英意识。

——《始于极限》

▓ 文学/虚构

虚构类阅读的主线之一是沿着《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里的作家读下去,去年已基本完成杜鲁门·卡波特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杰克·凯鲁亚克,头两个月读的是约翰·厄普代克斯蒂芬·金,把第一本中的作家都大致看一遍也要到年底;之二是短篇小说

▒ 约翰·厄普代克

00 Attachment/s29516519.jpg|150

📗《兔子,跑吧》
如果跳过大段环境和心理描写和隐喻,主干内容极简单,无非是一个中年废柴厌恶了家庭现实生活选择不告而别,随后一次次逃离的故事。但如果真的跳过去,又好像不算读过厄普代克。

这是约翰·厄普代克最著名的兔子系列的第一部,作者终生迷恋的“性爱、宗教和艺术”三大秘密中起码前两种可以窥之一二,另外就是虚无,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遭遇的生活困境如今已不难理解。若说海明威是20世纪最早的虚无,厄普代克则更进一步的把这种感觉漫溢在了“垮掉一代”之后中产阶级真切的现代生活里。

暂时只看了第一部,未来会把兔子的一生读完。

00 Attachment/s29516543.jpg|150

📗《鸽羽》

这种语言能力要垫下脚才能够得到,用批评家的话说,是教科书级的文字(的确入选过教科书),每篇阅读速度都非常慢,最后完成了一半。 虽然读过的短篇还不够,但《鸽羽》一篇已经入选了我的殿堂,一个年轻男孩对存在的疑问、死亡的恐惧、信仰的质疑,只要写的好,问一辈子也不嫌多。就怕有天任凭再多《鸽羽》和美妙的几何潮水设计的真正羽毛也打动不了我,那才是最绝望的时刻。

他安顿好最后两只鸽子,它们的头顶还很柔软,然后站起身来,层层硬壳从他身上揭掉了,一种柔软和渐渐松弛的感觉流遍他的每条神经,仿佛给了好多虚无飘渺的手,自己在这样确定无疑的信念中被掏空了:上帝对这些毫无价值的鸟儿都慷慨施以如此鬼斧神工,他当然不会因为拒绝让大卫获得永生而毁了他全部的创造。
——《鸽羽》

▒ 斯蒂芬·金

00 Attachment/s29813842.jpg|150

📗《肖申克的救赎》
因为改编的电影过于知名,国内引进大多都叫了这个名字。四个故事以四季为主题,风格差异很大,据说是他在写了八年惊悚小说后的转型之作,前三篇基本没有惊悚的情节。

最喜欢的是《尸体》,童年自传式的经历,套路化的男孩成长故事,连作者自己也在文中坦承这是一次“历险”,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居然看到与卡波特《草竖琴》的相似之处,不过卡波特隐喻的本体是树屋,斯蒂芬·金是尸体(虽然也有树屋),后者更带着少年感的酷。

00 Attachment/s29385704.jpg|150

📗《危情十日》
又名《头号书迷》,两种翻译虽然都不是直译,但《头号书迷》更合理,因为文字中的时间感被拉长,并没注意到是否是十天内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这本的文字要好不少,作者像是为摆脱类型作家人设做了更多努力;但对这个故事来说,心理活动描写的是不是有点过于复杂?而且他也太偏爱书中书的设计了,不排除这种写法八十年代很有市场。

他回到车房,把架上所有的子弹拿下来,约有四百多发。他把子弹放在背包里,扛在肩上。当他走出家门时,阳光普照,他兴奋地微笑着,眼光在闪烁,就像孩子过生日或在圣诞节、国庆日时发出的那种灿烂笑容,这也是孩子们放烟火、爬上树屋秘密集会和每次赢得重要球赛后、兴奋的球迷把球员一路从体育馆扛到街上时所流露的笑容。这也是毛头小子戴着头盔上战场时忘形的微笑。
——《纳粹高徒》

▒ 短篇

00 Attachment/s34100161.jpg|150

📗《老妓抄》
知名艺术家冈本太郎的母亲,去年由一頁folio再版成了爆款,也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文字既有东方哲思之韵、又有刚萌醒的女性独立意识,行文架构可见技巧纯熟,译笔也很优雅,值得消磨两个晚上的时光。

00 Attachment/s34295659.jpg|150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每篇内容都不错,又都差点意思,语言真的可以再好一些,现在写的有点像类型文学(也可能是翻译的锅)。作者用了一种看似非虚构的方式在写虚构小说,按他的说法是每篇虚构的成分逐渐增加,反过来说就是还有很多真实成分,一种虚实相间的幻境游戏。

不谈文学性的话最后一篇标题文探讨的主题更吸引我,说的是物理学根基动摇时会发生什么,莫名想起技术被三体人锁死了的恐慌。

物理学家,就像诗人一样,要做的不是去描述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而是创造隐喻,创造思维上的联系,仅此而已。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00 Attachment/s27187731.jpg|150

📗《夜是怎样黑下来的》
B站up主詹沙特推荐的一位作者,查了下过去是河北某城的公务员,现在移居云南?

现在有“东北三杰”,原来还有过“河北四侠”的说法,这本就是十几年前做为“河北四侠”被介绍成集的作品,前言一本正经的分析了河北为什么是个会孕育文化的特别之地。

读了大部分篇目,技巧相当好,现在看也不过时,文字能力就是要训练。最喜欢标题的那篇,还有《曲别针》《良宵》《地下室》。

00 Attachment/s34316084.jpg|150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大连江湖故事,文笔挺独特的,故事结构也还行。前几篇叙事还正常点,后来越来越飞起。题材的确不是我的菜,还是不太能接受盖里奇、昆汀、宁浩和与cult有关的一切。

▒ 其他

00 Attachment/s26381793.jpg|150

📗《立春》
每年立春,矫情的看一遍《立春》(其实没有),今年把剧本拿过来读,更完整的了解了下这个故事。

《立春》应该非常符合豆瓣部分用户的心境,所以代入感很强。

仔细的标注了剧本与电影不同的地方,发现电影删减的地方比较多,大概二十多场,为了把故事线集中在王彩玲身上;修改或增加的不多,比较衷于剧本。特别的是电影结尾也略作修改,跟大部分原著的改编套路一样,因为原著更惨。

王彩玲:我还是个处女呢!我不愿意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立春》

00 Attachment/hajin-waiting.jpg|150

📗《等待》
从南山图书馆借到的,花了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味道有点伤痕文学,写作技巧很西方也很现代,文字看似简单实则力度很强,人物和环境的塑造有非常重的《包法利夫人》的痕迹。

用文中原话说,这是一段苦恋的故事。实际不仅如此,至少还有个体在时代中的虚弱,真正的选择是什么,等待的意义;甚至还有一点,在男权的岌岌可危下,最终的生活还要靠女性拯救。

苦难本身不重要,但对苦难的体验和感觉是重要的。

——哈金

▓ 文学/非虚构

▒ 阅读与写作

00 Attachment/s34214642.jpg|150

📗《西方文学之旅》
如果只选一本国人写的西方文学史,大概就这本吧,断续从去年读到年初终于攻克,对文学史不再有畏惧之感,对众多未读经典却还心怀希冀。除了体例科学,更突出的是文字优美,时有的感性片段十分切合书名里的“之旅”。

初版已经是二十年前,再版无论是装帧、印刷、排版都无比舒适,还配了大量插图,是可以收藏的版本。也因成书年代恐怕更早,作者价值评论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视角,翻开前也请必要知悉。

00 Attachment/s34055596.jpg|150

📗《快时代的慢阅读》
指南类的书多到挑花眼,微信读书上随手点开了的一本标记了挺久的书,结果很好看。

除了阅读的价值之外,作者提供了十四条阅读规则和阅读各类文学题材的技巧,理论与实践仍旧要交替展开,每一次增进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桥。

00 Attachment/s33787828.jpg|150

📗《读书与跌宕自喜》
跳读了已逝诗人马雁的读书札记、随笔和日记集,虽然阅读水平还不及她二十年前,但听过的歌重叠率很高,音乐启蒙经历相似。在理想主义行将终结的年代(而那时怎么知道呢!),每日思考的大多是生活的本质。

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需要一生的力量;或者了解道德并不存在,不怀着对美的崇拜而活下去,这也是需要力量的,而且,可能是需要更大的力量。读再多的神学书籍也没用,你能在瞬间洞察一些奇思妙想,但这种瞬间的体验并不能持续一生,必须要依靠艰辛的努力才能使灵魂,或仅仅使身体(包括大脑、肺、肝、大肠等等),保持旺盛的存活状态,每一秒钟都知道自己活着,选择并负责。

——《读书与跌宕自喜》

00 Attachment/s29985995.jpg|150

📗《写作这回事》
一半是创作生涯的自传,一半是写作方法论。有个有趣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遗迹,是未被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把它们尽量完好无损地从地里挖出来。唯心又神性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写作无非就是通过训练把埋在自己深处的故事和经验挖掘并表现出来而已。

做为一个畅销全球的作家,他的方法论无比干货,精炼到只剩几条却又十分有用。比如看到“副词不是你的朋友”时,有种如梦初醒之感。配合着作品看,更能体会如何践行了这些原则。

00 Attachment/s34408772.jpg|150

📗《风格的要素》
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里推荐的必读书,秉承精要这一原则,主要面对的是英文写作,如果能在大学时看到会有更多裨益,不过即使是中文也有很多可应用之处。

▒ 散文/艺术

00 attachment/s34052678.jpg|150

📗《阴翳礼赞》
看了《快时代的慢阅读》中关于散文的段落才找了这本入门又知名的散文集来读,关注了更多散文的笔法和结构。这本最初发表已经快九十年,因时代久远,其理念也早已融入到诸多日常可感之处。

00 Attachment/s32278255.jpg|150

📗《今日的艺术》
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舒服”,来自日本艺术大师冈本太郎的哲思,最初发表于1954年,是他对现代艺术的完整思考。

观点不难理解,可以读到其对现代艺术精髓的描述:一种重塑自我的激情、对抗自我异化的努力,也是超越时代的永恒创造。

杰出艺术家的作品所特有的爆发性的自由,是他们用全身心的能量与社会对抗、交战的成果,是在打破各种坚固而厚重的壁垒之后绽放出的自由感。对抗的力量越强大,艺术家在忍耐中蕴蓄的能量也就越强。这种人性的力量,会转化成震撼人心的感动,蕴藏在作品之中。

——《今日的艺术》

▒ 访谈

00 Attachment/s6993643.jpg|150

00 Attachment/s6567185.jpg|150

看了两本马国川访谈《告别皇帝的中国》《我与八十年代》,因内容原因不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