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书报告

阅读小结

阅读量

有效阅读78本,共约1,858万字,平均6.5本/月,5.1万字/天,每天阅读约1.7小时。另外还有若干略读和十余本正在阅读的书,阅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生活相对平稳,各月阅读量更均匀。8月阅读量最高,达301万字,月初突然间有兴致啃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1月和4月阅读量最低,因为居住环境的变动。

涉猎领域

文学大类43本,仍旧占了半壁江山,其余的大头则是历史,读了13本,不过还处于入门探索阶段。

阅读质量

没时间再浪费给烂书和打卡式阅读,今年在选书上更投入心力,阅读质量有较大提高。觉得较差的果断弃读,失望的阅读不多。个人打分在8分以上的书有35本,占45%,7分以上的书有59本,占76%。

藏书

新入107本,淘宝居然是我最常用的平台,共购入30本。本来的小目标是读一本再买一本,但没有完全做到。

年度TOP10

年度之书

00 Attachment/s33756405.jpg|150

📗《历史的巨镜》
今年唯一落泪的书。年初刚入职新公司不久,中午吃过饭后在户外,捧着书的结尾泪眼模糊。原来一个个时代早已远去,竟然在我意识到之前。如果未来注定是虚无的深渊,那我宁可抱着理想主义的救生圈,在漫无方向的汪洋中求索。

我们必须承认,二十世纪曾被理想的太阳照耀过,而正在这种意义上讲,现在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思想黑夜。对于我们这一些残存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可以沉浸在思想和历史研究中不忘记正在消失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只是过去世纪落日的余晖,后继无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暮色中匆匆地赶路,去响应那个我们虽不能度过却必须面对的新世纪。

——《历史的巨镜》

非虚构类

00 Attachment/s33911638.jpg|150

📗《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
《历史的巨镜》扩充版,集作者一生研究之宏大框架,光是华人世界还有这样勤于思考的尝试就已非常难得。不求看到人自由选择超越视野的绝对自我的一天,只求20世纪的痕迹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留存得再久一点,那属于轴心时代的古老希望。

00 Attachment/s29682547.jpg|150

📗《娜塔莎之舞》
从翻开起到读完用了9个月,它陪我离开深圳,回到深圳,更换了几种生活,行李箱里始终放了一本砖头般的不合时宜的书。在刚到新的城市的酒店住下当晚继续阅读时,未曾料想这种仪式会离开我很久。

这也是本年读的字数最多的一部,丰富的俄罗斯文化史,重回俄罗斯现代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00 Attachment/s33707263.jpg|150

📗《中国近代史》
本书首次出版于1938年,是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同名经典读本中最薄的一本。书中提出近代中国落后的三大原因:科学、技术、民族观念,并以简要的轮廓和观点梳理了近代的大历史脉络,对小白可谓非常友好,是以作为研究近代史的门槛读物。

因时代原因,个别处被模糊处理,但此中华书局版已经是最好的一版。

00 Attachment/s7019839.jpg|150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全球最知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囊括了与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作家的访谈,创办初期带着强烈的美国白人男性精英视觉。

99读书人引进后按国内读者的熟悉程度进行了重新排列和取舍。第一本选的作家足够知名,每一位都听过,但读后才发现自己见识过的好东西实在太少,并且在文学方面也是小白。这本书激发了我继续深挖的欲望,已经将它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书单地图,计划顺次读下去。刚开头却已收获颇丰,读过作品后再回来看访谈又是另一种感觉。

00 Attachment/s29831183.jpg|150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笔记

第60章

从那时候起,有很多年,我们都没见面,我们只通电话。对彼此而言,我们都成了断断续续的声音,没有任何目光的交流。但渴望她死去的那种念头,留在了我脑子的某个角落里,一直驱之不散。

有关自我剖析的哲学类畅销书,差点因为过于流行而错过。这是一本能印发深入思考、文字流畅、结构清晰的好书,把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学化的表达出来,是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前半部分内容相对清晰,后半段有点艰涩迷失,希望整理完笔记后有更深的理解。

你有两种现实,一种是你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外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互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虚构类

00 Attachment/s28383857.jpg|150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书需要一点激情,8月用了一整个周末加上前后两周时间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读第五卷《反叛》和《宗教大法官》两节的确震撼三观,提出的问题仿佛把人类卷入永不能往复的深渊之中。

与过去一样,暂不深入评价,未来合适的日子,会在遗憾中重读。

但我们会告诉他们,我们是听命于你,以你的名义统治他们的。我们又可以欺骗他们,因为我们再也不准你来了。这种欺骗将是我们痛苦的根由,因为我们必须撒谎。

——《卡拉马佐夫兄弟》

00 Attachment/s29820803.jpg|150

📗《包法利夫人》
文学史的里程碑式作品,创作于160多年前,篇幅不长却可以无限挖掘的艺术精品,读后才发现太多角色中都隐藏着爱玛的影子。

只读了李健吾版,语词中蕴着古典气息,偶尔有些半文之感,但也是相当美的。未来会收藏其他译本多读几遍。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情感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包法利夫人》

00 Attachment/s32299170.jpg|150

📗《洛丽塔》
阅读是私人且神奇的体验,就是你可以同时翻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纳博科夫,并且都很热爱,即使在后者的眼里,前者不过是个神秘主义小丑,陀氏若是当时活着,一定也会反击吧。

故事已经路人皆知,早年还看过两个版本的电影,但小说仍是全新的感觉。在书里可以读到一个鳏夫的欲望之火、工于心计的情欲计算、潜入深海的心理探索、罪与救赎的双重人格、随处埋伏的暗线密码、美洲大陆的绝美风景。还有不可靠叙述给人的震颤,即便确信主人公是难以原谅的罪人,但结尾的抒情仍有压迫到流泪的冲击,这是文学对人单薄的正义感的嘲弄。

主万的译本脚注详实,语句也很优美,是可以推荐的译本。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洛丽塔》

00 Attachment/s27142788.jpg|150

📗《黑色的春天》
打开这本书是个忧郁的中午,《第十四区》和《春天的第三或第四天》的浓厚描写抓住了我,预示着少年即永恒。亨利·米勒看了几本,完全自我的半自传体小说,没有主干情节,理论上随时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阅读,只是强度高的难以一次性读完。

另一本希腊游记《玛洛西的大石像》同样喜欢,恰是他少有的两本几乎没有性描写的书。

我的一生就是在一个使人懒洋洋的炎热下午打了一个长长的瞌睡。

——《黑色的春天》

年度作者

非虚构类:金观涛

Pasted image 20250827215434.png|150

套用一句博尔赫斯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可能有点过誉:“发现金观涛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但今年他对我即是如此,后来还高价淘了几本绝版书。

即使他的理论并不一定能让人完全信服更难说什么科学依据,但讲什么科学呢?如今的世界,非量化的理论被淘汰、宏观的思维成果被漠视、人的自由意志被否定,所谓掌握了知行密码的脑神经科学家、科普作家、焦虑贩卖者叫嚣着把隐藏在人最本质中的神秘根源都掀开,金观涛这种试图用古典哲思打开大历史钥匙的行为就更加像是拙劣的努力。选择阅读金观涛,是选择一种相信自己的可能。

思想家开始进入隐秘的历史黑暗中,这是从轴心时代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一旦人类失去了思想的兴趣,自由虽然重要,但已经不存在雄辩的力量。而且这时对自由崇高的追求和个人贪欲无穷的满足之间也失去了明确界线。没有思想,求知作为终极关怀退化为鸡零狗碎的考据,如同一部不断扩大数据的计算机,找不到方向。一个由越来越细专业构成的没有思想的知识体系和由一个个孤立的只有欲望没有灵魂的人组成的社会是同构的。当大写的人消失时,沟通的理性只是肉体欲望互相投射的幻象。

——《历史的巨镜》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专家,专业分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毕竟,连午餐交际都是一门学问。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虚构类:海明威

Pasted image 20250827220203.png|150

再过几年,相信欧内斯特·海明威也不会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但应该是会不断重读的作家。很遗憾晚认识了二十年,要真正理解迷惘和虚无同样需要阅历。

今年读了两个长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随笔《流动的盛宴》、重读了张爱玲译本的《老人与海》(译的一般)、略读了《整个巴黎属于我》之类的传记,短篇小说还在阅读中。

长篇都谈不上热爱,短促精炼的文字下透着浓烈的虚无感,评论家说是他的作品真正属于20世纪的小说,他开启了新的一页却找不到答案,过了一个世纪,这世纪病还是没好转。

短篇就完全不同,几乎是冰山理论践行的极致,有读推理小说的快感,阅读速度比长篇慢好几倍,错过一点细节可能就完全丢了主旨。最贴近当前喜好的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写作是私人的、孤独的职业,在终稿完成前,不需要任何旁观者在场。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当然是灯光,但这个地方必须干净舒适。不需要音乐,肯定不需要音乐。你也无法在一个吧台前保持自己的尊严,尽管在这个时刻只剩下这个了。他到底害怕什么?这不是害怕或恐惧,是一种他太熟悉了的虚无。一切都是虚无,人也是一种虚无。所需要的只是灯光和某种程度的整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欧内斯特·海明威

值得提到

理想国

本年最爱厂牌,一共读了10本,除了《娜塔莎之舞》外,三本新书也非常不错。

00 Attachment/s34310707.jpg|150

📗《〈资本论〉的读法》
杨照老师的书是通俗的典范,这里的通俗是褒义,能把复杂的事情说明白也是一大本事。没有按《资本论》的内容结构叙述,而是从经济、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分别展开。书的主要内容出自“看理想”的课件,章节分的有点细碎,重复的内容较多,但瑕不掩瑜。

这本书帮我完整梳理了马克思的思想根源、社会影响、思维框架和现阶段的发展,再次确认自己始终都是大半个马克思主义者。

00 Attachment/s34249093.jpg|150

📗《漫长的余生》
历史果然比小说还好看啊,横跨大半个北魏王朝的故事,既是个人微观史又是时代的切片。能把一个宫女的碑文架构还原成这样有点绝。

00 Attachment/s34232385.jpg|150

📗《中亚行纪》
比《失落的卫星》更深入完整的中亚旅记,除了现状还有历史,个人在政治面前实在十分渺小。

文学类

00 Attachment/s29786716.jpg|150

📗《昨日的世界》
知名自传体小说,创作于二战中,写罢此书,茨威格与妻子服毒自尽。今年更应多读此书,时代幻象的破灭,如今看甚有警示效果。

我们坚信,欧洲的精神力量、欧洲的道德力量,将会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战胜一切。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在进步中必然产生的乐观主义,使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

——《昨日的世界》

00 Attachment/s27231091.jpg|150

📗《冷血》
卡波特创作的巅峰持续很短,水准也未曾到过世界级,但凭《冷血》的独创性已足以在文学史上留名,其开创了非虚构小说的新体裁。如今已屡见不鲜的写作手法,不过才出现了五十几年。

作者以发生在堪萨斯的一起真实的灭门血案为起点,在长达六年的实地调查后完成此书。期间不仅对凶手提供法律援助,对其中一位凶手产生了同情甚至爱慕的投射情感,甚至因对童年玩伴成名的焦虑而撤出资助以便完成作品。最终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血肉充实的凶手形象和整个镇子的群生众相。表现客观又十分文学的文字,其成书过程已充满戏剧性。

00 Attachment/s33754942.jpg|150

📗《草竖琴》
有一半童话属性,根据作者童年经历创作,也是作者自称最喜欢的作品。有批评家说卡波特没有虚构能力,但一生都在书写自己故事的作家也不算少,虚构成分的多少也不能作为评判写作能力的标准。

读的过程很愉快,虽然多数场景十分固定,却有一种流动之感。可以听到童年乡下风吹过青草的声音,初动的春心,季节变幻的味道,还有在无知中反抗的快乐。

我们说的是爱。一片树叶,一把种子——从这些开始,一点一点,学习什么是爱。开始只是一片树叶,一场雨,然后你从树叶那里学到了什么,一场雨又催熟了什么,有人来接受你从这些东西里领悟到的爱。你得明白,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许要耗费一生的时光,我就这样耗费了一生,至今也没有完全掌握——我只知道事实就是这样:爱是一连串发生的,正如自然是一连串的生命串起来的。

——《草竖琴》

00 Attachment/s28064754.jpg|150

📗《蒂凡尼的早餐》
本书有两篇文章,按中国的标准是中篇小说,按国外可能只能是短篇。

《蒂凡尼的早餐》是作者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随着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同名电影的播出几乎成了时代的记忆。但电影只用了小说的框架,底色完全不一样。小说里男主角几乎是作者本人,在他的外在观察下塑造了一个周旋在男人之间,有点疯癫、自我、但又非常敏感的郝莉小姐的形象。

《夏日的十字路口》是作者生前的手稿,在作者逝世多年后被发现并出版,据说写于作者19岁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比赫莉出身要高得多,文章描述了家人去巴黎旅游后她独自在纽约过的夏天,对情绪的捕捉很细致,有一种脱轨的慌乱却兴奋的感觉。

本书还有村上春树为日文版做的序,他在此序对卡波特的客气评价后来被无数次引用,但明明说的是:这只是我中学时读的玩意,我早就不读了。

00 Attachment/s34274625.jpg|150

📗《华氏451》
前半篇因翻译抑或文字问题没太投入进去,但后面又非常好!最美的是读书变成了信仰,定义了人类的存在价值。正如古基库尤谚语所说:当一个人死去,我们就失去了一座图书馆

等战争结束,总会有那么一天、一年,我们可以重新写出这些书,把那些人一个个找来,背诵他们记得的知识,再把那些知识付梓成书,直到另一个黑暗时代来临,届时我们或许得从头再玩一遍这把戏。但这也正是人类奇妙之处;人类绝不会消沉厌弃到放弃从头来过的地步,因为他非常明白这样做是重要的,值得的。

——《华氏451》

文学理论

00 Attachment/s34035195.jpg|150

📗《世界文学史》
非常好的通史类读物,框架很清晰,可以快速获得全貌。缺点一是的确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对《洛丽塔》的情节介绍错得离谱,让人怀疑作者根本没完整看过;二是后半部分内容过简,且更重视风格演变,忽略了近几十年风格创新不大但同样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积攒书单中。

00 Attachment/s28377231.jpg|150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初读新鲜,再读浅显但很有用,三读可能可以丢了,但写的还是十分好,基本属于必看清单。文学评论的书要继续多读多想。

论著

00 Attachment/s33730417.jpg|150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这本书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清华的课堂笔记,魏晋南北朝史的入门读物,其对阶级、民族、社会的论点如今读来仍颇有益处。

00 Attachment/s6469657.jpg|150

📗《宅兹中国》
最初是从前几年施展的《中国史纲》的课程中得知这本书,那门课也是一开始就抛出了何时产生“中国”概念和认同的话题,当时听到很新鲜,这本《宅兹中国》做了相对完整的论述,分别从自身、东亚、西方各自的历史视角来看中国概念的形成。最后提出了以东海做为文化交汇场做为现代史的新模式的一种思路,只是不知道目前学术界的进展如何。

这本书来自“大观天下志”组织的一场共读活动寄的盲盒,很久没有参加这类活动,关于读书与分享,还有很多期待。

00 Attachment/s29751628.jpg|150

📗《疾病的隐喻》
阳的两周读的第一本桑塔格,在小区明媚的阳光下养病,在周围不停息的咳嗽声中感受“生命的阴面”。新冠的多数轻症给人的飘飘然的感觉缺失类似曾经的肺结核和现在的抑郁症,承载了某种浪漫的隐喻,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直播发病状态、晒抗原纪录、回顾心路历程。除了浪漫之外,可能还包括了不可言说的集体主义狂喜。

十八世纪发生的新的社会流动和地理流动,使财富和地位不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必须有待确认的东西。确认的方式,是凭借有关服装的新观念(“时髦”)和对待疾病的新态度。服装(身体的外部装饰)和疾病(身体的一种内在装饰)双双变成比喻,来喻示对待自我的新态度。

——《疾病的隐喻》

工具

00 Attachment/s33927783.jpg|150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的方法这几年就摸索出来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好工具,心里的好多卡片无处安放。直到发现了obsidian,今年是工具改变人生的一年。

笔记写作是并不是全新的思考方法,作家纳博科夫是卡片写作的典范,《洛丽塔》就是在卡片上写成的,文字间能看出大量拼贴的痕迹。

2023年读书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

从清末到最近的年代,看最近两百年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短篇小说

几乎要从零开始学会阅读这种文体。

回归经典

正如今年再版的理想国新书《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伟大的书甚至值得在中年时回到学校有仪式感的重读,而对我来说,多数才是初次认识,读书永远不会太晚。

待读书单

粗略的列十部大部头,定个大致方向,开启新一年的阅读之旅。

>社科

>文学

>艺术

附:2022年读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