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6月读书报告

这几个月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当然多半源于自己,读书计划自然没办法按部就班,一放就好几个月,6月勉强拾起阅读习惯,却难以找回年初的劲头。四个月共标记了27本,实际有效阅读可能有三分之二吧,原本设想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题没能继续下去。

人类学

00 Attachment/s28118682.jpg|150

📕《叫魂》★★★★★
孔飞力 / 2014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神奇的人类学经典,最近几个月读过最好看的一本。以1768年清代乾隆时期兴起于浙江德清的妖术传言开始,抽丝剥茧搬的描述了妖术恐惧在民间的传播、皇帝对妖术与谋反的判断和考量以及过程中地方官员的反应,论述了作者提出的中国独特的(或许?)官僚君主制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或许这类的书看的不多,让人惊叹作者是如何从各种史料(最主要的是《清实录》)中拼出一个200多年前的栩栩如生的社会众生相,可能这种研究范式在学术界也常见,是我大惊小怪了。

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方面:

  1. 被怀疑的流浪者群体乞丐和游方僧人,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根基、来历不明、抛弃家庭、没有社会关系,被视为不受控制的人;
  2. 乾隆对剪辫的定性措辞的考量,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官僚君主制中的常规权力和君主权力的论述。对思考当今的问题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00 Attachment/s2956640.jpg|150

📕《金翼》★★★★
林耀华 / 2008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笔记

荣格的欧洲评述

引言

我们最好是承认,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理解这样一部著作所说的超脱尘世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也不想理解。中国人已经充分满足了自己本性的本能要求,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洞悉世界的不可见本质。

也许只有服从了世间法则,我们才能自由地认识精神世界?

精神是某种高于理智的东西,它不仅包含理智,而且还包含情感(Gemüt)。精神是生命的方向和本原,追求那超人的光辉顶峰。与之对立的则是阴性的、黑暗的、属地的本原(“阴”)及其直达时间深处和身体根源联系的情感性(Emotionalität)和本能性(Instinktivität)。

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Substrat),我称之为“集体无意识”(kollektive Unbewusste)。这种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无意识心灵不仅包含那些能够变成意识的内容,而且也包含让人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倾向。因此,集体无意识就是对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相同大脑结构的心灵表达,这样便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神话主题和象征,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能够相互理解。各种不同的心灵发展路线都出自一个共同的主干,其根源则可以追溯到所有过往。人与动物在心灵上的类似甚至也在于此。

基本概念

曼荼罗的形状多为花、十字或轮子,而且明显倾向于以四作为结构基础(这让人想起了毕达哥拉斯主义体系中的基本数“圣四”(Tetraktys)。这样的曼荼罗亦可见于普韦布洛(Pueblos)印第安人仪式中使用的沙画。不过,最美的曼荼罗当然出自东方,尤其是西藏佛教。《太乙金华宗旨》的象征图案也是用这些曼荼罗描绘出来的。我还在精神病人那里发现了曼荼罗图案,这些病人对我们所讨论的联系当然一无所知。

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曼荼罗图案是最近在津巴布韦发现的一幅旧石器时代的所谓“日轮”。它也是建立在“四”的原则基础上。人类历史上如此久远的东西自然会触及无意识的最深层,并且能在意识语言显得相当无力的地方来把握无意识。这些东西不可能是设想出来的,而只能从被遗忘的深渊中再次生长出来,这样才能表达意识的最高预感和精神的最高直觉,从而把现在意识的独特性与生命的久远过去融合在一起。

道的现象

东方是带着一种对世界的懵懂无知而获得了对内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则将凭借极为丰富历史和科学知识去研究心灵及其深度。事实上,在目前这个时候,外在知识是内省的最大障碍,但心灵痛苦会克服一切阻力。

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

《太乙金华宗旨》的源流和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世界观是所有中国哲学流派的共同财富。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的基础之上,即宇宙和人从根本上说服从同样的法则。人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并无严格界限。同样的法则支配两者,由此可以及彼,由彼也可以及此。心灵和宇宙的关系就像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文化的变迁。作者林耀华就是文中的六哥,大部分内容来自儿时在福建古田的成长经历,有宗族社会的家庭和生产组织形式,婚丧嫁娶的习俗,技术变迁对生产的影响,还包括很多现代经济的萌芽。

作者最后提到的人所处的社会的“大型网状”结构,也是本书的主要论点之一,意思应该是人们对客观环境的情感和反应相互作用形成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体系。描述较抽象,大概是成文早,问题分析还停留在简单的发现上,羡慕过去能把问题摊开来的时代。

社会学

00 Attachment/s33659613.jpg|150

📕《回归故里》★★★☆
迪迪埃·埃里蓬 / 2020 / 上海文化出版社

去年豆瓣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作品,读毕后觉得有点过誉。可能因为篇幅较短,而内容又恰好满足了很多豆瓣青年的精神投射:性少数、家庭关系、出身、教育,要不是政治和哲学部分较多,差点变成在大城市生活的小镇青年回乡反思录。书里通篇在说与过去和解和对阶级身份的再审视,对左右派的论述略有新鲜感,但结构性不强,不算特别经典的表达

00 Attachment/s33767894.jpg|150

📕《破茧》★★★☆
施展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施展的新书,只要上了文化名人的快车道,出书的速度就快了很多,像刘擎今年已经出了三本,质量就不太好评价。

这本《破茧》是针对最近几年非常火的“信息茧房”概念的再阐释,试图给出在信息和数字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的当下,世界、政府、企业在未来的可能方向。跟《枢纽》《溢出》的逻辑内容有所连续,但新意也不多,可以当做时评来看。

00 Attachment/s32402967.jpg|150

📕《中国食辣史》★★★☆
曹雨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一次作者参与的播客节目听到的本书介绍,内容是针对中国食辣的历史研究,出版前过于学术的部分做了简化,算是一篇通俗化的论文。

读完此书可以了解辣椒流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扩散的背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辣椒作为底层佐料慢慢演变为全民喜好的历史,以及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欧美人那么喜欢吃甜而更偏辣的原因等等。就当是一种文化涉猎,如果包装花俏一点甚至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

文学(非虚构)

文学评论

00 Attachment/s29593746.jpg|150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讨巧的中文名成功的吸引了眼球,变成文学评论领域不得不看看的流行书。全文分了三部分:怎样读书才有乐趣、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怎样思考就有怎样人生。第二部分是有关各个大家的八卦,第三部分最合我胃口,把阅读的体验和思考上升到了新的层面,刚好也是现在正在阅读的我们所需要的。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毛姆

纪实

00 Attachment/s33796341.jpg|150

📕《梅里雪山》★★★☆
小林尚礼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是“十七位友人”,聚焦在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梅里雪山发生重大山难后寻找罹难者遗体遗物的故事。日本2006年最早出版,中文版在山难已过去整整30年后的今年引进。

至今仍有一人遗体未发现,梅里雪山仍无人登顶,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可见一斑,阅读本书可以感受梅里雪山在藏族人心中的神圣,更有搜寻本身显示出的人类共通的属于灵魂的部分。

随笔

00 Attachment/s33771805.jpg|150

📕《寺山修司幸福论》★★★☆
寺山修司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00 Attachment/s29498415.jpg|150

📕《扔掉书本上街去》★★★
寺山修司 / 2017 / 新星出版社

两本随笔集,来自已故日本先锋导演寺山修司。他也终于火了,很多年前的随笔也被翻出来出版。

《幸福论》这本更深刻一些,是很主观的哲学思辨,还算有门槛,若不是因为之前读过一些哲学类的内容恐怕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后半部分较私人就略读了。说到底,幸福论这东西不需要再读,已经想的十分清楚。

《扔掉书本上街去》里提到的有关阅读的意义印象深刻,这几个月先后读到N本类似的描述提到阅读是一种逃避,包括毛姆、寺山修司、尹东柱。寺山修司更犀利一点,他说阅读是“人生被某种因素封锁时的赔偿经历”,或者是一种“人生旅途中临时下车休息时的愉悦”,纯粹的沉湎于阅读对人生并无太大帮助,所以他提倡“扔掉书本上街去”,可是遥望四周,也得有地方上才行。

传记

00 Attachment/s29675003.jpg|150

📕《天生有罪》★★☆
特雷弗·诺亚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非常火的脱口秀演员崔娃的自传,写的自己作为一个不纯黑又不白的有色人种在南非的儿时生活经历,语言有点脱口秀式的机灵,基本上在上班路上和等电梯的时间读完。

文学(虚构)

小说

00 Attachment/s33821754.jpg|150

📕《克拉拉与太阳》★★★★
石黑一雄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石黑一雄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文字挺优美,但立意相对较浅。虽是科幻类,但总让人觉得是很久以前的文字,有种《莫失莫忘》式的末世之感。

整篇文章大部分以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描写,创造出了一种略带刻意的非人感,看过他的作品不算多,尽管是不同题材,还是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深处的某种缺失,可能就是这种非人性。

00 Attachment/s33849877.jpg|150

📕《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看了一些文学评论,想按时代顺序渐次体验下不同时代小说的行文风格。

果然狄更斯的文字流畅无比,而且情节清奇,非常有小时候外国连载故事那种怀旧感。不过放到现在的语境下,平铺直叙的描写的确缺少一些当今更多人需要的所谓“文字的张力”,过于巧合的桥段也较难代入,另外主人公对女主的感情甚至有点莫名其妙,完全看不出情感的迸发和积累的缘由。

00 Attachment/s33689843.jpg|150

📕《使女的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的书,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故事,荒诞的故事永远可能发生在明天。跟电视剧一样,原著也不太是我的菜,过于重视心理描写而恰好未碰到内心最需要的点。接下来出的《证言》就没有继续看。

诗歌

00 Attachment/s33891922.jpg|150

📕《数星星的夜》★★★★☆
尹东柱 / 2021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1917年出生的朝鲜族诗人,28岁卒于日本福冈监狱,生于有民族没有国家的年代,如今在日韩都有不少读者。很年轻就逝去的诗人写的东西都有一种不屈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在很短促的时间里燃亮,却也发出耀眼光辉,联系到作者生前的时代壮阔,则更加感人。

白桦
幼时就已苍老
飞鸟
变成蝴蝶

——尹东柱

00 Attachment/s33648335.jpg|150

📕《永恒的敌人》★★★★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生于波兰的流亡诗人,去年一页出了两本,只读了这一本。大概因为写于老年,有种年轻时的运动激情消退后的纯粹,尤其是写故乡的那些,可以读出经历后再审视的温热韵味。

扎加耶夫斯基于今年初离世,诗人的一生穿越了时代,诗人的作品也会穿越时代。

艺术

电影

00 Attachment/s33882018.jpg|150

📕《电影的口音》★★★☆
白睿文 编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号称最了解贾樟柯的访谈者和贾樟柯的访谈实录,基本按他的个人和作品的时间顺序整理而成,很难得的一部访谈。作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让我又回忆了一遍年轻时看他作品时的感觉。

因为谈话者熟悉彼此,言谈话语直击重点,可以看到一些小八卦,导演心态的变化与成熟和他对普通人的关注。即使只是自我表达,他的电影内核也难免上升到对群体的关怀。另外,他鼓励年轻的人们要有意志力,勇敢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正是大多数人从未想过的怎么踏出去的那一步。

00 Attachment/s29737792.jpg|150

📕《贾曼的花园》★★★
德里克·贾曼 (英) 霍华德·苏雷 摄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为作者更知名的身份是导演,所以归在了艺术类,实际贾曼也可以算是一位植物学家。

花园位于英格兰肯特郡南部一处的砾石海岬邓杰内斯,照片记录了作者在生命最后几年里的园艺生活,内容透露出人之将死的安详。

这是贾曼留下的最后一本书,引进的图片排版均与原版一致,只可惜翻译的出奇之糟糕,非常遗憾。

休闲/生活

00 Attachment/s33688604.jpg|150

📕 《老年实用手册》★★★☆
宗泽亚 / 2020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即使暂时不需要实体的手册,但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需要考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死去。作者是旅日华侨,所以非常日风,说是从日本引进的也不为奇。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的问题已经思考过,无外就是如何留下痕迹来诠释将完结的一生。再过一些年,我会有自己的方法,可能比这个手册还要详尽吧。

00 Attachment/s33639062.jpg|150

📕《何为理想生活》★★★☆

伊戈尔·约西福维奇,朱迪丝·德·赫拉夫 / 2020 / 浦睿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名明明叫“都市丛林”,却翻译成了“何为理想生活”,内容是用绿植装点家庭的范本,穿插一些适合家中种植的主流植物图鉴和养护技巧等,有一定实用性。因为都是Instagram上的知名博主,看上去很平面,看完很想赶紧有个大house退出真正的都市丛林算了。

附:2021年读书记录